Board logo

标题: 德语电影推荐帖~ [打印本页]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3:01     标题: 德语电影推荐帖~

[box=#33CCCC][box=#FFCCCC]



之所以说是德语,而非德国电影
是因为除了德国,奥地利,瑞士,比利时等地区也都说的德语~
因而将这些地区拍摄的电影归于一类~

不晓得大家有没有看过德文片?

个人看的第一部全德语的电影应该就是《罗拉快跑》(《Run Lola Run》,《Lola rennt》)
而《茜茜公主》则是偶看的第一部德文译制片了~ (早些时候的配音演员实在是赞!而现在更多的还是原版片了吧~)

接下来的几帖中,偶将推荐几部个人看过的自以为经典的德文片~ 如果大家也有看或者有其他推荐,要积极跟贴哦~~~

[/box][/box]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3:16

[box=#3333CC][box=#FFFFCC]



【德语片名】Lola Rennt
【英语片名】Run Lola Run
【中文片名】罗拉快跑
【导演】汤姆·提克威(TOM TYKWE)
【主演】法兰卡·波腾(FRANKA POTENTE),莫里兹·布雷朵(MORITZ BLEIBTREU)
【类型】剧情
【出品国家】德国
【出品年代】1998




内容介绍:

一个女人如何拼命尽力的抢救她的爱人——一部令人屏息、兴奋的影片,爱欲生死将完全改观……你只有二十分钟筹出十万马克,并需狂奔穿梭于城市中拯救你的爱人。这个女孩凭着她的热情打破环绕周围的固定规则及世界存在的既有标准。如果说爱的力量可以移山,那么她真的可以。

柏林,夏季某日,罗拉和曼尼是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

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就只有二十分钟,钱到底在哪里,如何救命?

  


罗拉开始快跑!

罗拉快跑……为自己而跑,为曼尼而跑,为爱情而跑……《罗拉快跑》中的三段开场,都是从红色电话的特写开始,她接到曼尼自暴自弃的电话:“你老说爱是万能的,爱能在20分钟内变出十万元吗?”听完,就下定决心要帮助自己的男友。

电话一挂完她立刻行动,跑过母亲身旁,技巧性的转场,画面一拉变成动画片,罗拉快跑下楼梯,经过喋喋不休的邻居,以及他那只凶狠的狗旁边。

镜头拉回现实世界,罗拉跑出门外伫立在柏林的大街上,开始了她的这段快跑旅程。前两段的结局都非常的戏剧性,但导演独到的编导功力让第三段的结局出现一个大逆转的局面。




相关评论:

《罗拉快跑》──为自己而跑,为曼尼而跑,为爱情而跑。

《罗拉快跑》明亮鲜活的叙事结构,制造出不断的曲折与惊喜,在片中没有任何事是被承认的,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导演于此片中注入强劲的视觉力量、教人窒息的速度感,与震撼的电子音乐,势必将迷惑所有的观众。

由“德国的卢贝松”之称的新锐导演TOM TYKWE汤姆提克威编导及配乐,此片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观众跟着剧情全场喊叫并欢声鼓掌。

动作、悬疑、惊竦,意想不到的情节,一出绝妙的浪漫惊悚剧,电影语言节奏强劲有力,表现手法新颖,原创性十足,有突破窠臼的耀眼展现。




人物写真:

《罗拉快跑》在德国已经变成一种现象、一个奇迹,它是德国98年最卖座的电影!!许多德国女孩甚至模仿片中的女主角萝拉染了一头红发。德国市长更夸张的把自己的肖像印在《罗拉快跑》的海报上制成广告招牌,想藉此片塑造其活力、年轻的形象,可见此片受欢迎的程度!

女主角卡波腾说:“罗拉带来了人一直期待著的某些东西。”导演补充说:“罗拉是一天的英雄,但仅只一天!这故事是很好的借镜,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会陷入如此困境中。”

卡波腾拍片时平均一趟要跑200-300公尺,而她总共跑了将近20次。她必须训练自己跑步的速度,还要跑得充满精神,而且姿势要像一般人跑步时一样正常。

《罗拉快跑》在日舞影展超越其他好莱坞大片夺得“最佳观众人缘奖”,导演汤姆提克威相信在接下来的2年内,他仍然会致力于拍电影,但他从未想过到好莱坞发展,而且只要场景适合故事剧本,他也有可能到美国、日本或澳洲等德国以外的国家拍片。


http://www.lola-rennt.de/

[/box][/box]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5-19 13:19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3:34



罗拉快跑前前后后共看过五,六遍~
一直都很稀饭~~~
好象还写过影评,HOHO

而最后一段写的就是:

至今回想起本片,仍旧是罗拉挥动着鲜红的短发, 身着蓝色上衣, 绿色长裤在柏林的街头为了命运和着音乐拼命奔跑的情景。从来没有想到奔跑里蕴涵着那样的激情与活力, 而那样的激情与活力又确实是可以改变生死命运的。

[wmv=360,65,1]http://web.thu.edu.tw/s941638/www/09.mp3[/wmv]

之后又有很多影片都能找到一些罗拉的影子~~~

而由Gwyneth Paltrow主演的《滑动门》(sliding doors)的拍摄手法则和《Lola Rennt》极其类似,也小推下!

剧情简介 ······

  一个年轻漂亮的英国女子刚刚获知自己从公关的位子上被炒了鱿鱼。回家的路上,地铁车门在她面前关上,开始了“两种可能”的游戏。她开始同时存在于两条生命线上:如果她没有错过那班地铁;如果她错过了。一个有趣的关于命运的概念,一个简单的瞬间可以改变命运的概念。
  
  A beautiful young English woman learns that she has been fired from her PR job. On the way home, the doors of a tube car close on her, opening the "what if" floodgates. She begins to live out two lives: if she had made the train, and if she hadn't. An intriguing concept about fate and how simple moments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our lives.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5-19 14:03 编辑 ]
作者: bamelodyby    时间: 2007-5-19 13:35

《罗拉快跑》和《茜茜公主》看过
还有哪些其他的期待推荐~

[ 本帖最后由 bamelodyby 于 2007-5-19 13:40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3:42     标题: 回复 #4 bamelodyby 的帖子

哦哦
亲爱滴慢慢来,偶贴的不容易挖。。。
呵呵~~~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5-19 13:44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3:55

[box=#FFCCCC][box=#FFFFCC]



导演:Ernst Marischka

主演:罗密·施奈德 (Romy Schneider)

上映:1956年12月19日(西德)更多地区

地区:奥地利西德(拍摄地)

对白:德语匈牙利语

颜色:彩色

声音:Mono

时长:118分钟

类型:剧情爱情

分级:阿根廷:Atp瑞典:Btl芬兰:S智利:TE西德:6

剧情简介:

经典影片《茜茜公主》三部曲是电影史上永不褪色的关于人间爱情和人格魅力的神话。

影片《茜茜公主》三部曲,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腻婉转的心态演绎,再现了茜茜富于传奇色彩的生活历程。罗蜜·施耐德更以她独具一格的华贵和俏丽,为本片大放异彩。

美丽的巴伐利亚公主,英俊的奥地利皇帝,在优美的华尔兹、豪华的服饰以及秀丽的欧洲风光交织成的浪漫氛围中生发生的美妙的君主童话。 永远难忘的是弗兰茨二世手捧玫瑰,走向茜茜公主,当众宣布这就是他的新娘时这对恋人眼中流露出的爱的光芒。永远的茜茜公主,永远的罗密·施奈德。


《茜茜公主》

美丽活泼的巴伐利亚伊丽沙白公主“茜茜”[罗密·施奈德饰],在奥地利渡假时邂逅年轻英俊的奥地利国王法兰兹·约瑟夫[卡而海因茨·伯姆饰],两人一见钟情。而此时国王已与茜茜的姐姐海伦定下婚约。

海伦是专制的皇太后苏菲指定的皇后人选,但国王已经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天真的茜茜,并最终违背母亲的旨意,在生日晚宴上宣布茜茜为自己未来的皇后。


《年轻的皇后》

在维也纳举行了隆重的皇家婚礼后,茜茜开始了她皇后的生活。倔强的茜茜和专制的皇太后苏菲之间的矛盾,在茜茜的女儿出生后到达了顶点。苏菲援引皇家的传统不让茜茜抚养自己的女儿,而法兰兹却顺从了母亲的旨意。

茜茜一气之下回到了娘家巴伐利亚,法兰兹也追随而至,他们合好如初。回到奥地利后发现苏菲也改变了主意,同意茜茜抚养女儿。之后,年轻的国王夫妇访问了匈牙利,他们在匈牙利人民的欢呼声中成为了奥匈帝国的国王和皇后。


《皇后的命运》

茜茜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出色的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妥善处理与婆婆的关系。但是,当她和安得生伯爵前往匈牙利安抚不原俯首称臣的贵族时,苏菲却在散布茜茜与伯爵关系不寻常的谣言。

茜茜出游时染上了严重的肺病。在母亲的帮助下茜茜才得以康复。病愈后,她陪同法兰兹访问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尽管那里的人民强烈的反对奥地利的统治,茜茜还是赢得了那里人民的心。在圣马克广场举行的隆重的欢迎仪式上,成千上万的威尼斯人民向茜茜热情欢呼。





永远的罗密

  毫无疑问,罗密·施奈德(Romy Schneider)是奥地利电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人物之一。出生于维也纳一个艺术世家的她从小就颇具表演天赋。本身即是演员的父母更是使她能在15岁时就有机会步入影坛。1955年,17岁的罗密被导演恩斯特·马利施卡看中,开始主演电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茜茜公主》,随后的两年,她继续主演了第二、第三部《年轻的皇后》和《皇后的命运》。这三部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中,罗密扮演的少女茜茜清新活泼,皇后茜茜高贵典雅,气质宛若天成。特别是她那迷人的微笑,驱散了二战后奥地利人民心中的阴霾,带给了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随着影片在其它欧洲国家的播放,年轻的罗密迅速征服了欧洲人的心,赢得了“战后欧洲第一美人”的赞誉。70年代以后,她的演技日臻娴熟,接连获得法国、德国电影大奖,其中包括被称为“法国奥斯卡”的凯撒奖,成为世界知名的影星,并被誉为“世纪女演员”。在耀眼的光环下,罗密的一生其实并不幸福,感情的挫折、爱子的夭亡、疾病的折磨,给她44年的短暂人生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罗密逝世后的20多年中,仍然不停地有各种关于她的书、图片集出版,其中很多都在书名的“罗密”前加上饱含深情的“我的”二字。对于这种“罗密·施奈德现象”,有评论家认为,罗密的故事是永远也讲不完的,因为在上千万喜爱她的观众心中,罗密已经是一个象征,成为他们自身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上茜茜公主的画像。 

真实的茜茜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茜茜公主并非完全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特别是她与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爱情,更是没有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完美。1848年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加冕时只有18岁。在他68年的统治生涯中,经历的实际上是一个强大帝国漫长而痛苦的衰落及崩溃过程。

  弗兰茨皇帝威严勤政,受过严格的宫廷教育,而茜茜从小在巴伐利亚秀美的湖光山色中自由自在地成长。这两种不同的气质最初可以相互吸引,渐渐地却显得格格不入。成为了伊丽莎白皇后的茜茜虽然荣耀富贵,却郁郁寡欢。

  伊丽莎白皇后特立独行,感情脆弱。从内心里,她一直拒绝扮演传统的妻子、母亲、皇后以至一个大帝国形象代表的角色。

  晚年的茜茜心灰意冷,带着几个随从周游列国,足迹遍及亚洲及非洲大陆。1898年,她在日内瓦被一名无政府主义者杀害。尽管如此,这位皇后仍然以其美貌、魅力和浪漫的忧郁气质而受到臣民的爱戴。
  

怀旧的民族

  在奥地利,已经无法分清人们喜欢的到底是罗密还是茜茜。漫步维也纳街头,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里摆满了画有茜茜图像的各种纪念品:印刷精美的陶瓷盘、做工考究的锡盘、小巧的装饰性银匙,还有各色的明信片。历史画片中的茜茜端庄秀丽,含蓄忧郁。然而提起茜茜,人们更愿意谈到的仍然是电影中的茜茜———充满青春活力,灵气逼人的罗密。最近,如果您来到奥地利的旅游胜地萨尔斯堡,会在附近的伏舍尔宫看到一个以罗密为主题的展览,那里将展出多幅罗密的照片及其他文字资料和实物。在欧洲各地,还有一些纪念罗密的电影展活动和新书出版。

  二战后的奥地利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然而由于在二战中与德国纳粹法西斯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战后的10年中,奥地利被4个战胜国分片占领,直到1955年才真正实现独立,成为中立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庞大的奥匈帝国分崩离析,版图面积急剧缩水,国民情绪低落。战后的重建急需一些有效的方法来鼓舞国民的士气,回想昔日帝国的辉煌,茜茜公主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成了极好的素材。今天我们在电影里还能看到,除了茜茜和弗兰茨浪漫的爱情故事,电影还大量表现了奥地利绮丽的湖光山色、19世纪中叶奥匈帝国王公贵族的精致生活、虽小有波澜却也最终风平浪静的帝国繁荣景象。奥地利人以这种独特的怀旧方式,重塑了战后一代人的新生,而罗密青春迷人的微笑,更成了人们医治创伤的一剂良药。不论是50年代对昔日帝国的怀念,还是至今不息的对罗密的怀念,确实让人看到,奥地利是一个略带忧郁的、容易怀旧的民族。

[/box][/box]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5-19 14:05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4:21

[fly][/fly]

茜茜公主,应该是每个女孩子从小的梦吧?
呵呵~



而每每提到茜茜,就会让人想到她的扮演者,罗蜜·施耐德(Romy Schneider),而每每谈及Romy,又不得不让人想到她与阿兰·德隆之间的种种~~~
偶承认,有时偶还是蛮八卦滴,
不过每个人的心里总是希望美丽的公主最后可以和英俊的王子在一起的吧~~~

更多可阅http://www.cww2.net/bbs/simple/index.php?t80201.html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5-19 14:24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4:36

[box=#6666FF][box=#FFCCCC]

前面提到的两部,相信大部分人都应该看过~
如果说比较新的话,那这部不容错过~~~ 还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哦~~~ 值得一看!
当然看之前得先了解下德国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东西德那段~ 德国亦有很多影片都选的那时的背景~



【德文片名】Das Leben der Anderen
【中文片名】窃听风暴/别样人生
【导演】Florian Henckel-Donnersmarck
【主演】Ulrich Mühe, Sebastian Koch, Martina Gedeck
【语言】德语

【简介】



监听特工 Wiesler (HGW XX/7) 是一个单身汉,他的工作要求他严谨冷酷,他几乎没有笑脸。他本来在培训特工的学校里当教授,一个在安全局任高官的朋友想请他出马,监听东德的那些不听话的作家。他答应了官员的邀请,监听作家 Dreyman 。除了监听,见老板(就是他在安全局的朋友),回家休息,他几乎没有什么生活可言。他偶尔也会雇佣妓女来满足性需求,他有一次甚至要求妓女能够留下来多陪他一会儿,也许这个外表严酷的人需要一些关怀。

也许正是由于人情关怀的缺乏,才使他对作家 Dreayman 的生活起了同情之心,并开始慢慢在监听报告中造假,保护起作家来。相对 Wiesler, Dreayman 是一个生活丰富的人,他有美丽的妻子,很多朋友,很多礼物,还有理想。而 Wiesler 什么都没有,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和他做爱,没有礼物,也没有什么理想。

但这并不表示 Wiesler 不想拥有丰富的生活。正是对这样的生活的来之内心深处的向往,使他同情和保护起 Dreayman. 如果说 Wiesler 是正统的东德,冷酷而无趣,那么 Dreayman 就是包在东德内的自由领土西柏林。在严酷的东德,Dreayman 和他的作家艺术家朋友们还保留着真正的生活。Wiesler 的东德向往 Dreayman 的西柏林般的生活,虽然这暂时是别人的生活(点题),但是内心的愿望是挡不住的,所以柏林墙倒塌了。

在封禁的东德,安全局高官(Wielser的老板),这个秘密机关的头子,在Wielser 给他假报告的情况下,却一直相信着他的朋友,是因为 Wielser 掩盖的太出色?其实 Wielser 至少有一次出岔子的地方,但是这个情报头子似乎智商降低,一直相信 Wielser 。这个情报头子至少还会信任朋友。

文艺部长是个色鬼加坏蛋,但是他对女主角的喜爱却是真心的。导演完全可以将他描述成一个恶棍,但是最后这个文艺部长在柏林墙推倒之后,还在后台听女主角以前演过的话剧。

Dreayman 在发现是 Wiesler 在保护自己之后,曾找过他,但最后他并没有打破 Wiesler 平静的后两德时代的生活。不过他写了一本书,在这本书的扉页写着 “为了纪念 HGW XX/7”。这本书写的应该是 Wiesler 的生活。在这本书里,“别人的生活”指的是 Wiesler 的生活,他在他的生活里保护了别人的生活 - 在 Dreayman 看来,这是值得书写的精彩生活。

影片又译《别样人生》、《别人的生活》,举重若轻地将民主德国情报局令人发指而不为人知的大规模窃听行径对无辜人士的迫害公布于众。但作品让深不可测的黑暗迎来一缕人性的曙光,颠覆了盖世太保、克格勃横行的“冷血特务滥杀无辜”俗套--不经意间爱上窃听对象的男主人公,在明白自己截获的所谓情报不过是一段真挚爱情时,开始反思该行为是否正义,并最终参与到这对无辜鸳鸯的生活中,为保护他们而不吝冒险。

本片与三年前的《再见列宁》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在披露东德末期的社会实态;都在多研究问题的同时,巧妙地谈了“主义”。小金人就喜欢这样的灵兽,识时务!并未摇旗呐喊“资本主义好”,却又淡淡流露出对“资式人文关怀”的欣赏,但始终压制着政治的议题,尽心竭力地讲好故事、拍好片子。这种擦边不沾边的谨慎做法,可谓王道。

《窃听风暴》横扫去年的德国电影奖,一举囊括最佳影片、导演、制作、男主角、男配角、剧本、摄影七项大奖,当仁不让地代表日耳曼人挂帅出征。加上温哥华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多伦多电影节的如潮盛赞,本作进入学院视野已不容置疑。

[/box][/box]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4:41

再转段一个香港影评人lebender的影评~

竊聽者/Das Leben der Anderen
好人奏嗚曲

【竊聽者】/「Das Leben der Anderen」是去年榮獲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劇本、導演、攝影、男主配角等7項大獎的德國影片;并擊敗《硫磺島家書》成為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全片寫實內斂,超過兩小時長的影片卻不含拖泥帶水或浮誇張揚之嫌,盡顯德國人條理井然、理智務實的性格特徵。

故事背景在1989年的東柏林,當年的東德/DDR是一個個人自由受到高度限制時代。在冷戰的第一線,國家安全局的使命便是找出潛伏的間諜、顛覆分子。男主角是國家安全局一位忠於信仰及職守的竊聽專家,他負責監聽一位劇作家,尋找其反黨叛國的証據。但他的上司卻根本是個借國家安全之名實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惡煞。這個忠於信仰及職守的竊聽專家卻在監聽中由旁觀者變成改變他人也包括自己生命的當事者。

和東德大多數普通人一樣,雖然劇作家也是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也一樣面臨著一個兩難困局:為生存而必須謹言慎行;為藝術則又要率真與坦誠。受迫害同事的自殺與女友被高官脅迫之事終於讓劇作家忍無可忍而站到了顛覆分子之列。但又是什麼讓這個竊聽者做出令人詫異的舉止呢?若有讀過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便不難發現男主角與書中主人公沈黛的處境是多麽的相似。書中,由於環境的逼迫,主人公沈黛盡管想做好人也尋找好人,但在其現實周圍中卻只有惡人。最後,為了生存和良知,主人公成為了又做惡人又做善人的雙面人。

影片的空前成功,不僅是因為觀眾認同男主角所代表的人性光輝的一面,在另一方面,也顯現了布萊希特戲劇思想的卓越。與亞裏斯多德式戲劇強調的“動之以情”相反,布萊希特的戲劇主張是“曉之以理”。布萊希特認為戲劇不應該引起對現實的幻覺,而應該引起對現實的看法;觀眾不應該獲得一種體驗而陷入恐懼與憐憫,而是應該獲得一種世界觀。編劇巧妙的將《四川好人》的故事安排在了1989年的東柏林,使影片不僅讓觀眾對那段歷史有了深刻的認識,亦更好地認清人物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


*附注:
貝爾托.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省,年青時曾任劇院編劇和導演。1933年逃離納粹德國流亡於歐洲大陸,1941年經蘇聯去了美國,1947年返回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因對戲劇的傑出貢獻1951年獲國家嘉獎,1955年更獲列寧和平獎。代表性劇作有:《母親》、《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伽利略傳》等等。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4:49

[box=#CCCCFF][box=#CCFFFF]

前面提到了《窃听风暴》,那这部《再见,列宁》也是可以作为比较一起看的~~~

同样也是一部描写柏林墙倒时的日子,也获得了n多大奖!!!



片名:再见列宁
英文名:Good bye, Lenin!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Daniel Bruehl ; 凯萨琳-萨斯Kathrin Sass
简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在丈夫逃往西德后,东德共产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一切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1989年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民主德国也解体了。

  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德共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

[/box][/box]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5-19 14:50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4:52



以下是Amazon.de对于该片的评论:

1989年秋天柏林墙倒塌至今已有很多年了。现在绝对有足够的时间来回顾这段历史上不寻常的事件,使所有人—不管是东德人还是西德人—对此有一个有教益新獯法。这也正是电影编导Wolfgang Becke和剧本作者Bernd Lichtenberg想要通过《再见,列宁!》 表达的。 他们关于那几个月—东西德迅速结合—的故事,给了德国统一新的诠释,并表达了他们一路走上混乱的、常常充满矛盾的感受。
Christiane Kerner (Katrin Saß饰)正好在去共和宫殿庆祝民主德国建国40周年的路上,目睹了国家政权是如何镇压安静的示威游行。 被镇压的人当中也有他的儿子Alex (Daniel Brühl饰)。 人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一切对她的打击很大:也许是采取行动的人民警察,也许是她发现,她儿子与她的理想背道而弛。她在完全弄清楚眼前的一切前,突发心肌梗塞昏迷过去了。8个月后她奇迹般的醒了。现在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民主德国成为了历史,资本主义用它所有的名牌商品冲锋般的攻占了东柏林。这些无论如何不能让她知道。否则她会过度激动而死的。所以21岁的Alex决定,他和他家里人来演一场戏,假装民主德国还存在着…

通过住所的墙壁、一位妇女的自我介绍来体现出民主德国的延续,这真的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而且还真点儿名堂。这是一出为了掩饰东西德合并,由Alex绝望的并且总是无指望的尝试所带来的荒谬喜剧。但他对于过去的记录一点都不荒谬。当他在柏林墙倒塌仅几个月后去超市寻找那些过去民主德国的商品而只找到联邦德国的商品时,一个问题确实出现了,那时是不是一定要那么做 – 特别是,当人们意识到自从前几年民主德国的经典产品已经完全重新出现。但是Wolfgang Becker不是为了在这些场景中去空空的怀旧或者加上煽情的色彩。他更多描述的是这些事件的原动力,把当时人们是如何被它们占据的情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Daniel Brühl 是想试试看那种让人想起闹剧时代里喜剧片的疯狂和绝望是否能让谎言变成真实,那么就不是对民主德国的怀念在激励着他了—就像Peter Timm在《Der Zimmerspringbrunnen》(房间喷水池) 里深情地画的漫画。他为他母亲和他自己创造的是另一个、理想化的民主德国。在他的努力中所表露出来的是对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远离旧的资本主义模型、社会主义模型—只有在20世纪89年90年没人真正相信—德国的梦想。最终Alex注定失败,但是这远远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失败者。那时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Sascha Westphal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5-19 14:55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4:52




[疯评影行]《再见,列宁》

GOOD BYE LENIN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尔
主演:丹尼尔•布吕尔 汉内洛蕾•埃尔斯纳

一声长鸣,载着母亲骨灰的火箭划过漆黑的星空,礼花绽放在点点繁星的周围,夺目绚丽的光芒映射着每个默然的面庞……是寄托着美丽的谎言还是出自善意的欺骗,一部掘自德国人内心的稚嫩与怀旧情节在这样舒缓的结局里落幕了。

再见,列宁。我静静地守候着字幕的最后终结,柏林墙最后的残垣已经被德国政府拍卖了,伤逝得不再是金元侵蚀纯真世界的边际,而是酸涩地怀念仅仅潜藏在回忆里的过去,亢奋之后的亢奋迭加着伟大政治理想与我们父辈精神理念里的富足充实。

2003年德国LOLA(金洛拉)电影节沉浸在红色的怀旧婉歌里,《再见列宁》以别致震撼的名字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七项大奖,票房收入超过了3500万欧元,观看人次超过570万,数据似乎告诉我们些什么,没有伤逝的政治电影,只强调变迁和细节的社会缩影。

阿历克斯的父亲背离家人逾越柏林墙追求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去了,母亲将所有的寄托赋予民主德国的社会事业当中,1989年10月7日亲眼见证自己的儿子掺杂在示威游行的队伍里被警察镇压,心肌梗塞昏厥成了植物人。八个月后,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统一了,整个社会构架以及价值观在瞬间成了东柏林不能承受之轻,母亲的苏醒,伴随着不能再受任何刺激的忠告,儿子在自己编织的理想国度里让母亲依旧驻足在列宁的伟大世界里顺利击败可口可乐,母亲的微笑洋溢在西德人越过柏林墙投奔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里,母亲的离去伴随着一个个善意的谎言……

德国电影想表现如何的意识和形式?整个电影充满了回忆和调侃,却没有一丝的浮躁和唐突,温情而又无奈地将镜头延伸到一个没有答案终结的领地。列宁的半身石像被直升飞机缓缓地调离城市上空,雕像的面庞凝视着母亲茫然的无措,似乎在质疑整个德国的未来方向,导演像杂糅一个乌托邦似的理想国——西德的经济发展与东德的精神夙牵。

记得反映社会、意识与人题材的电影很多,《血腥星期天》拿北爱和英国的冲突着重以西方的传统政治审美加好来坞血腥的暴力控诉表现历史事件,这样的电影难免有些强权似的灌输情节与明显的政治导向性,所以不能称之为优秀的电影。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被导演离析成《布拉格之恋》也是太明显的意图性,于是原著关于人、性、社会的构架被支解了,同样弱化了米兰•昆德拉在思想上的传承,他并不想表现伤痕,整个电影却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举枪待射的苏联军官。《再见列宁》的镜头与意图只是将你从纷争中引回关于亲情和家庭的小范围内,而背后的世界却留在落幕后的段段遐思里,所以《再见列宁》是优秀的电影。

故事的流程是按时间慢慢推移的,阿力克斯想尽一切办法掩饰周围的变迁,从东德商品的仿造,电视节目的自己录制,总之在节奏快慢之间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谎言,甚至世界在他的描述里颠倒了,统一的德国也像换了包装的罐头向民主德国的一边靠拢,而现实中人人都在经受着社会诸多环境以及思维定势的严峻考验。难道真的能象换了包装的罐头一样,回到从前吗?显然不能,他却能引起统一后德国人民的判断。

记得一张新闻图片便是巡逻中的东德士兵跃线叛逃的瞬间,冷战的媒体们大肆将这张图片延伸到各个媒体角落。《再见列宁》用完全中立的立场延续故事的情节发展,这一点是可以首肯的。

电影穿插的大场面一般后积聚在片子的千半截,似乎更多是为了强化民主德国当年“大”而“空”的形态;后半截将西德的文件编制成新的录象资料,西德吸毒、颓废的社会图片也被编制了。这似乎让观众明白,这个世界总有瑕疵。

细细地看,导演的镜头语言安排也是多样的。从内容上讲,离不开局部小场景,在表现空间与人的关系上说,完全是德国电影的风格。法斯宾德的电影就是将舞台剧的表演表现手法运用到电影当中。

《再见列宁》可以看作是法斯宾德的电影传承。法斯宾德的电影强调时效性,他所表达的电影语言完全根植在战后的德国,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德国人的心态与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解构;《再见列宁》则是在时效上强调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的德国人的心态与反差,人的意识与行为的变迁,系蓝领巾的小学生为了二十元钱钻空子,老同志在林立的书堆里整日酗酒。法斯宾德除了《莉莉玛莲》多数电影的人物不多,喜欢在局促的小环境里表现剧情的冲突和情节延续,包括在房间、吧台、窗前等等,这些都是他所倡导舞台戏剧革命的主要元素,《再见列宁》多数场景都是在儿子精心布置的狭小东德家中完成的,却没有丝毫的拖沓。

镜头语言的运用与剪切比较精湛,技法不多,但主要演员的表演是极为出色的,同样作为观众,翻腾着复杂情绪眼见着列宁远离在视线的边际,心里不由得想起昆德拉说的那句话“人们想成为未来的主人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改变过去”。

深情地鞠躬,再见——列宁。(文/畅游四医院)
作者: 活着    时间: 2007-5-19 14:55

挖,好都老经典啊,支持,继续继续,呵呵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5:02

[box=#999999][box=#FFFFFF]

或许是一战二战的缘故,德国战争题材的影片也特别多~ 不过,偶本人倒不是很稀饭这类战争题材的~

但这部曾经备受争议的影片我却比较稀饭,至少推荐一看!主要还是描写希特勒最后的日子~



片名:Der Untergang
英文名:The Downfall
译名:帝国的毁灭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Oliver Hirschbiegel
主演:布鲁诺·冈茨Bruno Ganz ;亚历桑德拉·玛丽亚·拉拉Alexandra Maria Lara
类型:剧情
片长:150分钟
级别:R级
发行:Constantin Film
上映日期:2004年9月16日(德国)
官方网站:www.untergang.film.de/
国别:德国

获奖纪录

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9届多伦多电影节参展影片
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观众选择奖

影片简介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12天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box][/box]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5:05

【评论】

正方: (摘自:impdb.com)

德国于1945年5月7日正式投降。这场由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夺去了五千万人的生命,六百万犹太人死于德国的集中营,欧洲大陆一片废墟……60年过去了。虽然硝烟已灭,但是那段可怕的历史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永远不会淡去的。反思仍然在继续着。

阿道夫?希特勒作为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恶魔”。一句“小胡子魔鬼”,充满了世人对于他的厌恶、唾弃与恐惧。于是,在光影的世界中,电影人便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人间撒旦”勾勒出了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喜剧形象。

于是,银幕上就有了《大独裁者》中那个抱着“地球”翩翩起舞的野心小丑;《圣战奇兵》中热衷于给人签名的自恋狂;甚至《王中王》里希特勒的“姐姐”……希特勒在艺术家们的不断塑造之下,渐渐脱离了人的范畴,成为了一段历史背景,一个邪恶的象征,一种疯狂的符号。

而德国,作为曾经被希特勒的狂热所蛊惑而犯下罪恶的国家,对于这个形象的塑造则充满了顾虑与禁忌。直到这部《帝国的毁灭》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影片中的希特勒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邪恶符号,而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爱吃巧克力蛋糕,喜欢与狗窃窃私语,不停颤抖的左手是帕金森综合症的预兆,也会流泪,会亲吻爱人的嘴唇,会陷入深深的绝望,而对于一般女士也会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温和态度……但电影绝对不是在为纳粹涂抹口红或是对法西斯进行所谓的“美化工程”。

帝国覆灭的前夕,可谓是大树将倒,猢狲尽散。曾经发誓致死效忠于希特勒的那些将军、部长们找着各种借口逃出柏林。而面对盟军的两线进攻,战争的失败已成定局,可希特勒却不愿接受事实,寄希望于几支根本不存在的军队,并对他们不断发出反攻的命令。对于叛徒与没能“反攻”的军队,发出他惯有的歇斯底里式的咆哮;面对已经破灭的“美梦”,他黯然伤神;回忆屠杀的六百万犹太平民,他神色骄傲;谈起残酷铲除异己,他后悔还不够冷酷……最后,“都结束了”,他的面孔苍老而衰弱,当年演讲台上的激情与狂热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身心的疲惫与失望。这里没有同情,只有“活该”的字眼送他。没落的希特勒,在与情妇爱娃?勃劳恩举行过婚礼后,自杀,并用火焰把自己送回了地狱。

在我看来,电影塑造一个“真实”希特勒的意思不仅在于艺术丰满的要求,更是一种深层次反思的必要。原因有二:

一,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义为一个简单的独裁者、战争狂人、魔鬼或是疯子,对于要更深入反思二战根源而言,实在是一种阻碍。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狂热症又对历史学毫无兴趣的后人,很容易会把所有的罪恶归结为希特勒的个人因素。断言那不过是疯人院里的一次意外,医生、护士小姐一不小心让个疯子跑了出来,人民又一不小心选择了他掌握国家大权。这种对于战争根源的简单化、戏谑化思维不利于防止悲剧重演,而只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对于希特勒以及历史上其他人物,都只有还原真实,才能够做到更深刻的反省。

二,作为一个人,其人格就必然存在矛盾的一面。希特勒在生活中、在不接近政治时可以是和蔼可亲的,而且不能否认的是这个人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而他的另一面:偏执至疯狂的人种进化论,极端的思维方式……这一切危险因素倘若不融入政治活动中,可能并不会被诱发。一开始,他也许只是对于其他人种有一种模糊的偏见罢了。而在其不断获取权力的过程中,偏见也随之不断的膨胀。并且这些思想又正好满足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心理需求,最后使得整个国家为之一起疯狂。于是电影又给我们提出了另一种反思的可能性。那就是希特勒并不只是一个特例罢了,有着潜在希特勒人格的人还存在着很多,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让历史重演。看看电影中那些一直追随希特勒脚步的人——戈倍尔夫人,作为一个母亲竟然因为不能容忍一个没有纳粹的国度而把自己的六个孩子亲手毒死。也许狂热是迷人的,但是失去理智的狂热更是可怖的,而反思的意义便就在于让这种狂热离我们远去。

就像本片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所说过的:“如果艺术史上存在禁区,那么这个禁区早晚有一天会被打破。打破禁区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禁区不会阻挡什么,而只会遮掩什么。《帝国的毁灭》让希特勒作为一个人死去,这样表现才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理解是前提、是基础,只有理解了,反思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性。影片抱着一种抛砖引玉的态度,希望引起大家对于这一切更为深一层次的反思。关于这一点,导演确实做得十分成功。

在电影的结尾,希特勒的女秘书荣格与曾经参加过纳粹青年党卫队的14岁少年携手走出了柏林。两个人都曾投入到那份狂热中,也同样目睹了这份狂热所带来的后果。他们似乎很平静,因为这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少年偶然在一座被炮火炸毁的桥下发现了一辆自行车。这仿佛是预示着德国人又从新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虽然眼神里还带着困惑,但是他们已经有了正视与反省的希望。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5:06

【评论】
反方: (译自amazon.de的用户评论)

首先应该赞扬一下,终于有一部电影至少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描绘希特勒本人,而不是像其它电影中所描绘的像一个疯狂的小丑一样。但注意,仅仅是“至少”。当希特勒和表情无动于衷的Albert Speer站在“日耳曼尼亚”的模型前用颤抖的声音和夸张的动作,又回归到了经典的小丑剧中的场景:
"Sehen Sie Speerrr. Das warrr mein Trrraum. Ich hatte Grrro?es vorrr mit diesem Rrreich."

听起来夸张的够可以,而事实是,生活中的希特勒说话并没有这么夸张和戏剧化。这种用一个间歇性发作的讽刺的方式去饰演希特勒,可真是难为了Bruno Ganz 这样优秀的演员。

正如导演Hirschbiegel和Eichinger在每个采访中所说的,人们显然应该把电影更加人性化更加情感化。你这么说无可厚非,可恨的是,不管怎么说你多少总要稍微注意一下历史事实啊。那个在柏林被攻陷的最后日里留守地堡的二战幸存者Rochus Misch怎么说来着:“最后日”根本不是电影中所演的那样夸张。

从本质上让人对该电影产生置疑的就是其对“事实”的忽视,比如那些纳粹的“精英顾问团”在电影中出奇的“好”:

罪恶滔天的战争罪犯像Martin Bormann,Wilhelm Keitel或者Alfed Jodl在电影中就像是被吓到的无辜的配角;
“元首”左右手Bormann在电影中匪夷所思的竟然没有台词!双手沾满无数人鲜血的屠杀者,党卫队“骷髅”骑兵团头目Hermann Fegelein在片中只是Eva Braun的一个和蔼可亲的妹夫;而Ernst Günther Schenck教授演的就像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大好人一样!

这个Schenck教授在真实历史中曾经作为党卫队突击队头目以科学研究为由给集中营的关押人员进行所谓的“食物测试”;而对于片中那个令人作呕的看上去竟然颇有忏悔之意和同情心的屠夫Albert Speer我就不想说什么了。

年轻人看了这部电影会得到什么?希特勒和戈培尔是藐视人类的狂热者,但他周围那帮人却是一群无助的友善的只会傻愣愣的站在那里的人?!

最让人无法饶恕的也是最让人出离愤怒的就是在影片末尾字幕中说道,在二战中有约六百万犹太人“在集中营”被屠杀!!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电影科学顾问都知道,二战的确有六百万的犹太人遇难,但这六百万中只有三百万是在集中营中遭到杀害的,另外一半是被党卫队或者反犹势力“在集中营外”迫害至死!

《帝国的毁灭》忽视真实历史事实,一派胡言,不值得推荐。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5:08     标题: 回复 #13 活着 的帖子

欣慰,欣慰。。。
有什么好推荐也开帖或跟贴挖~~~:)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19 15:12

弄的我好累挖。。。
比传歌做帖还辛苦,呵呵~
先推荐五部~~~
大家踊跃发言挖 ^_^
作者: bamelodyby    时间: 2007-5-19 16:12


等我看我手头上的马上去找你说的
作者: 音乐狂飙    时间: 2007-5-19 23:42

汗,只看过茜茜公主,还是电视里看的。
窃听风暴之前听你说过,也一直没去看,上个月好像一部电影都没看...
这个月就看了JOE推荐那部Stomp the yard,忙啊。过几天可能会更忙,
上网时间都会变很少,真是可怜的娃啊
作者: 动感小蜻蜓    时间: 2007-5-19 23:52

我一部都没看过,看来有机会要找些来看看~
作者: 黯然    时间: 2007-5-21 09:58

VV..真是大力推荐呀。.哈
有几部都早就下了,就是没情绪去看呀--!
作者: 散漫格調    时间: 2007-5-22 01:53

看不懂语言的电影 都要盯着字幕看 哈哈
作者: sunshine    时间: 2007-5-22 09:02

惭愧啊,只看过西西公主和再见列宁!!!

刚刚下了一个德语电影<<空投柏林>>,还没有来得及看


作者: 散漫格調    时间: 2007-5-22 09:50

去年的那个窃听满好看的 阿哈哈
作者: 阿迈    时间: 2007-5-22 21:24

印象中只看过lora和sissi,其他不记得了,不过这帖子8错,顶了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22 22:35

[box=#33CCCC][box=#FFCCCC]

最近忙,抽空更新一部个人很爱的影片,女主角很漂亮哦~~~ 而背景就是那首广为流传的Glommy Sunday~



【德文片名】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英文片名】Gloomy Sunday
【中文片名】忧郁星期天/狂琴难了/布达佩斯之恋
【导演】Rolf Schübel
【主演】Erika Marozsán, Joachim Król, Ben Becker, Stefano Dionisi
【类型】爱情 / 剧情
【出品国家】德国 / 匈牙利
【出品年代】1999

柏林 OCIC 影展特別成就獎
德國文化局最佳劇本獎
巴伐利亞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Coachella 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德國影劇學院最佳劇本

導演:
洛夫史巴( Rolf Schubel )

編劇:
尼克巴可( Nick Barkow— 原著小說作者)、洛夫史巴( Rolf Schubel )

演員:
艾莉卡瑪洛茲珊( Erika Marozan 飾演 伊洛娜)
喬金克洛( Joachim Krol 飾演 拉西婁)
班貝克( Ben Becker 飾演 漢斯魏克)
史蒂芬洛迪奧尼斯( Stefano Dionisi 飾演 安德拉許)

故事大綱:
以薄片肉捲聞名的昆德餐廳座落於布達佩斯一條幽靜的巷道內,餐廳主人拉西婁雇用安德拉許為駐店鋼琴演奏師,這兩人同時愛上了美麗女助理伊洛娜,但三人間卻能維持一種曖昧的平衡。安德拉許藉由來自伊洛娜的靈感創造出一首令聽者皆聞之喪膽的鋼琴協奏曲「憂鬱的星期天」,這首曲子令他一夕成名。但三人間微妙的平衡,自從漢斯魏克的出現後,便遭到了破壞 ……

導演介紹:
洛夫史巴( Rolf Schubel ), 1942 年出生於德國 Stuttgart ,在漢堡專修文學及社會學,起先在電視台磨練而後轉向大銀幕發展。這部影片得到德國及匈牙利文化部的支援,遠征至布達佩斯及巴黎拍攝。

音樂背景:
本片改編自尼克巴可( Nick Barkow ) 1988 年的同名小說,作者尼克的靈感是來自匈牙利的作曲家 Rezso Seress 在 1930 年的名曲 ”Gloomy Sunday” 當初 Rezso 在匈牙利的餐館裡彈奏這首曲子,但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首曲子後來居然成為世界知名的「自殺聖曲」,而且有五名自殺者皆選在星期天,當時匈牙利的報紙都有大幅的報導。當這首歌第一次發行時就造成轟動,發行商對於聽了這首歌就會有人自殺也覺得很詭異,而作詞者 Laszlo Javor 也百思不解,這首歌歌詞就像一首詩,他認為這歌詞如果能做成一本詩集,可能就不會造成那麼多人自殺...

歌詞內容如下:
憂黯星期天,你的夜已不遠
與黑影分享我的孤寂,
閉上雙眼,就見孤寂千百度,
我無法成眠,然孤寂穩穩而眠,
告訴天使,別留我於此,
我亦隨你同行,
憂黯的星期天,
孤寂星期天,我度過無數,
今日我將行向漫漫長夜,
蠟燭隨即點燃,燭煙燻濕雙眼,
毋須哭泣,吾友。

拍攝背景:
本片是先有曲子 ”Gloomy Sunday”,而後才有電影的產生。由於此曲當時在布達佩斯造成轟動,小說作者尼克巴可( Nick Barkow )就根據此一事件撰寫出一本淒美浪漫的小說,後來本片導演再根據小說拍成這部具有懷舊色彩的唯美電影。本片集合了德國、匈牙利、法國三地的資金,也囊括了這三國的頂尖演員,如飾演伊洛娜的匈牙利影壇美女艾莉卡瑪洛茲珊( Erika Marozan ),她出色的演技及外型相當具說服力,另外飾演鋼琴師安德拉許的史蒂芬洛迪奧尼斯( Stefano Dionisi ),外型像極丹尼爾戴路易斯,他深沈憂鬱的神情,與劇中角色十分吻合。由於製作的考究與用心,本片在德國與匈牙利上映時,相當受到重視,票房也有極佳成績,進而美加地區的發片商也陸續買進、發行此片。

號外:
你能相信嗎?聽了一首歌就會想自殺,在 30 年代的匈牙利有一首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曲子:「憂鬱的星期天」( Gloomy Sunday ),聽了這首曲子以後,很多人想自殺(事實上有 150 人因聽了這首曲子而自殺)當地的報紙在當時對於此事件都有大幅報導。後來小說家尼克巴可( Nick Barkow )根據此曲寫成了小說,而本片導演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本片是敘述以薄片肉捲聞名的昆德餐廳座落於布達佩斯一條幽靜的巷道內,餐廳主人拉西婁雇用安德拉許為駐店鋼琴演奏師,這兩人同時愛上了美麗女助理伊洛娜,但三人間卻能維持一種曖昧的平衡。安德拉許藉由來自伊洛娜的靈感創造出一首令聽者皆聞之喪膽的鋼琴協奏曲「憂鬱的星期天」,這首曲子令他一夕成名。但三人間微妙的平衡,自從漢斯魏克的出現後,便遭到了破壞 …… 其中女主角與餐廳主人、安德拉許三人躺在草地上此景曾被用於張娜拉、金元來與金在來三人主演的「紅豆女之戀」中。

[/box][/box]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22 22:40

[box=#CCCCCC][box=#FFFFFF]

关于这首歌 Gloomy Sunday

历史

  匈牙利钢琴手Rezso Seress与其女友的爱情破裂之后,在1933年写下一首充满充满悲愁的歌曲,名为《忧郁的星期天》(Szomoru vasarnap),此歌的英文译名是《Gloomy Sunday》。

  起初,作者试图出版这首歌曲时遇到了些许多麻烦。一位出版商曾说:“(拒绝出版)并非因为它是一个忧伤的调子,而是因为该曲之中流露出的那种让人心魂的绝望情绪,我以为这对任何听者均无益处。”不过几经周折后《忧郁的星期天》终于在布达佩斯得到了发行,并在两三年内变成最为畅销的歌曲。没人料到的是,这曲流入世间之后引发了许许多多悲惨离奇的事故(当地的报纸曾对有关事件作过大师的报道),就象古老的神话所描述的那样: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无数妖魔的便被释放到人间。然而,潘多盒子中最后一个出来的是——希望,正是它让这个不甚完美的世界得以延续,而《忧郁的星期天》给人们带来的则是一片绝望之声。

  歌中描述了一位不幸的男子无法将其所爱的人重新到召回身边,他在一个忧郁的星期天频频冒出殉情杀的绝望念头,而这个念头伴随着对其爱人极度的思念难以派遣。



  《忧郁的星期天》在1936年左右流传到了美国。它的第一个英语版本由爵士艺术家Palu Robeson 于1940年录制的。1941年8月7日,黑人女歌手Billie Holiday用她自己独到和精湛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该曲,使其成为定美家喻户晓的热闹歌曲。

  多年来,一些难以置信的报道和传闻给《忧郁的星期天》披上了极度神秘的色彩。据Macdonald的文章,1936年2月布达佩斯警察调查过当地一起制鞋匠Joseph Keller的自杀案。他们发现Keller了一份遗书,其中抄录了那时刚刚流行起来的这的歌词。某份遗书中抄录一段歌词本身或许并非是一桩离奇之事,离奇的是在后来的岁月中此歌据报道要对超过100人的死亡事件负直接的责任(“hundreds of Hungarians Kill Themselv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Song”这样近乎夸张的字眼曾经出现于纽约时报的头条)。很多自杀者临死之前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这首歌发生联系。在匈牙利,有两名自者是在听吉普塞人演奏该曲时饮弹自尽的。另外,相当多的人赴多瑙河投河自尽时手里总是抓着《忧郁的星期天》的乐谱,这其中包括一个14岁的小女孩。一位年过80的老人呜咽地哼得这首曲调从七层跳楼自杀。据报导,一名走出某夜总会的绅士用子弹把自己脑袋打开了花。在此前他刚刚请求夜总会的乐队为他演奏了《忧郁的星期天》。更有一个流传颇广的报导涉及到作曲者Rezso Seress本人。据说,当该曲开始成为畅销歌曲时,Seress于他的女友联系并提出重聚的设想。未料想每二天这个女孩便服毒自杀了,其身旁的一张纸片上写着两个字——Gloomy Sunday。因为深信这首“自杀之歌”对人具有灾难性的影响,布达佩斯的警察们认为最好将其列为禁歌。

  除了匈牙利,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也都有关于《忧郁的星期天》触发自行为的报导。柏林有个店员上吊自尽,其脚下飘落着一张此歌的歌谱抄件。在罗马,一个报童在街上听到乞丐哼唱《忧郁的星期天》的曲调时,停下了自行车走近乞丐,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交给了他,然后从临近的一座桥上跳河自杀,并留下了遗书请求在她的葬礼上播放《忧郁的星期天》。由于这些可怕的自杀事件,英国BBC电台曾经禁止播放此歌,美国的广播网络也随即效仿这一举措;华盛顿的参议员Stevan Carl呼吁将《忧郁的星期天》列为禁歌。在法国,甚至有家广播电台在节目中专门请科学家来研讨这等影响,但这些节目的播放对当时自融合的不断增长似乎并没有直到什么抑制作用。时过境迁,当公众对一系列自杀事件引起的恐慌减退时,BBC同意重新播放《忧郁的星期天》,不过仅限于该曲的器乐版本。这一版本很快就被灌制成唱片。有一天。伦敦的一位警察听见这首器乐曲从附近的一所公寓中传出,音乐声一遍又一遍无休无止地重复着,便觉得此事蹊跷,便去调查。进入公寓后,他发现一个自动唱机正在反复播放这首曲子,在唱机的旁边躺着一位过量服用了巴比妥盐酸(一种镇静剂)的妇女。

  这首歌曲的作者Rezso Setess最终也未能逃脱厄运的诅咒。1968年冬季一个寒冷的日子,他在年近七十之际跳楼自杀了。据报导,Seress是位个头矮小,特殊性诙谐的犹太裔男子,一个差劲的钢琴手,并一直为自己没有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而感到遗憾。他的一生,除二战期间被集中营关押过一阵外,主要是在布达佩斯的Kispipa酒店(“Kispipa”英文直译作“Little Pipe”,即小管道)中度过的,在那儿他为客人演奏钢琴。由于身材矮小,他弹奏时整个身子被一架棕色的钢琴所遮挡。每当有新客人,特别是熟悉的朋友进来时,他就举起左手(其粗短的无名指上套着一个引人注目的金戒指),探出脑袋,面露滑稽的笑容表示欢迎。这种致意方式是他耍弄的一个滑头,以此来掩饰他事实上只会用右手弹奏曲子。据说,仅仅是为了炫耀,他时常弄来一些乐谱放在钢琴琴架上,并把自己的鼻子凑在琴架跟前,装出按谱弹奏的样子,而实际上他并不能熟练地读谱。《忧郁的星期天》一曲成名之后曾经有许多音乐、艺术名家和社会名流来看望他(或在他死后到酒店朝圣),这使得他的访客记录看起来就象是一本“二十世纪名人录“,其中来访的人物包括Arthur Bubinstein、Jehudi Menuhin、Arturo Toscanini、Luchino Visconti、Spencet Tracy、Wallace Beary、Sonja Hennie、Nikita Khruschev、John Steinbeck、The Prince of Wales、Louis Armstrong、Ray Charles、Farah Dibah、U Thant、Benjamino Gigli、Conrad Veidt、George Cudor等等等等。每当Seress被告知音乐界的某个大腕要来看他时,就会变得十分紧张,常常要花几天工夫躲在酒店厨房的尽头,在一块画有钢琴键弹得很糟糕。他长相猥琐,可他太太Helen却是布达佩斯最漂亮的美人之一。Helen不仅仅比Seress高出几乎两头,而且还是个基督徒(在当时的欧洲基督徒很少与犹太人通婚)。为了嫁给Seress,她居然离开了前夫,一名英俊富有的军官!Seress一生都很贫穷,但他死后却在纽约的Irving信托银行积存了几百万美元,这些钱是他生前无法支取的,别人支付给他的版税。1947-1950间在布达佩斯指挥了一系列音乐会和歌剧的Perharps Otto Klemperer曾经访问过Kispipa酒店,并在Seress的访客记录册上留下了这样的句子:”Er ist kein Musiker-er ist nur em Genie”(he is no musician-he is just a genius),意指Seress够不上一个音乐家的称号,他仅仅是个天才。关于Seress自杀的原因,一种说法是他感到再也作不出象《忧郁的星期天》那样的好曲子了,因此在长期的绝望这中选择了死亡。


事件

  有记载第一个自杀的人是一个英国的一位军官,他在家里一个人安静地休息,无意中就开始听邮递员送过来唱盘,第一首乐曲就是鲁兰斯·查理斯的《忧郁的星期天》,当他听完这首曲子以后,他的灵魂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刺激,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不一会,他拿出家中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枪声响起的同时,还正放着那首《忧郁的星期天》,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死亡线索。警方经过调查和推测,结果得出一个结论:他确是属于自杀,但这首《忧郁的星期天》是间接杀手!并警告人们不要去听这首乐曲—因为警方在听这首乐曲的时候也差点有人自杀!接着这人手不足就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感到不可思议,惊恐而好奇,不少自认为心理素质可以的人好奇地到处搜集并亲身体验,去探险。

  其中一位美国的中看男子,听了几篇这首《忧郁的星期天》以后,开枪自杀,在他的遗言中写道:“请把这首曲子作为我葬礼的哀乐”。接着类似自杀消息一个接一个,从欧洲到美洲,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

  当时欧洲的一位非常有身价的名人在出席一个音乐演奏会的时候,他坚决要求在场的一位音乐家用钢琴弹奏那首《忧郁的星期天》,钢琴家开始坚决不答应,但迫于好奇的观众的压力和要求,但只好演奏。演奏结束以后,这位钢琴家发誓:以后永远不再摸钢琴!而那位提出要求的名人从此以后也隐名埋姓,销声匿迹了。

  从此全世界所有的开始销毁所有有关这首乐曲的资料。

  《忧郁的星期天》的作者临终时也非常内疚。他说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这并不是他的初衷的。


歌词翻译

GLOOMY SUNDAY
Music by Rezso Seress
Original Text by Laszlo Javor
English Text by Sam M.Lewis

sunday is gloomy,
绝望的星期天,
my hours are slumberless,
我的时间在沉睡,
dearest, the shadows i live with are numberless ,
亲爱的,我生活在无数暗影中
little white flowers will never awaken you ,
白色的小花将不再能唤醒你
not where the black coach of sorrow has taken you
黑色的悲伤轿车(灵车!)上载着你
angels have no thought of ever returning you
天使们将不会回顾到你
would they be angry if i thought of joining you
他们是不是愤怒了因为我想加入你
gloomy sunday
绝望的星期天

sunday is gloomy
星期天是绝望的
with shadows i spend it all
和暗影一起我将它结束
my heart and i have decided to end it all
我的心脏和我都相信这是它的终结
soon there’ll be flowers and prayers that are sad,
很快这里的鲜花和祈祷文将是悲伤的,
i know, let them not weep,
我知道,(这祷文)让他们不哭泣,
let them know that i’m glad to go
让他们知道我很高兴离开
death is no dream,
死亡不是梦
for in death i’m caressing you
因为我在死亡中爱抚着你
with the last breath of my soul i’ll be blessing you
在我灵魂最后的呼吸中我祝福你
gloomy sunday
绝望的星期天
dreaming
梦中
i was only dreaming
我不只是在梦中
i wake and i find you
我醒来并且寻找你
asleep in the deep of
我的心脏陷入深深的睡眠
my heart dear
亲爱的

darling i hope that my dream never haunted you
心上人我希望我的梦不会让你苦恼
my heart is telling you how much i wanted you
我的心脏告诉你我有多么想你
gloomy sunday
绝望的星期天



另类翻译

绝望的星期天
星期天令我伤感
时光流转难入眠
热爱的人儿呵
那吞噬我生活的阴影无际无边
洁白的小花儿并不能唤醒你
那满载哀伤的黑色马车也无处带你复还
既然天使们未尝想让你重返
我若来和你做伴他们会不会怒发冲冠?
忧郁的星期天

伤感在星期天
阴影整日价萦绕回环
我的心与身已决作出最后的了断
我明白
不久将有伤心的泪烛和悲切的吊唁
可是让他们不要哭泣
让他们知道我离去时并无遗憾
黄泉途中没有虚幻
因为只有身赴黄泉都能与你尽缠绵
在我灵魂最末一次呼吸中我将对你祝愿
忧郁的星期天

梦幻
我仅仅在构筑梦幻
梦醒时分发现你已深深地沉睡在我的心田
亲爱的
希望我的梦未曾将你打扰纠缠
我的心正向你倾诉我是那样把你思念
忧郁的星期天


  许多通俗乐队和歌手常在演出时将此曲作为保留节目。除了前面提到过的Paul Robeson与Billie Holiday外,尚有不计其数的艺人和乐队演唱或过这首曲子。并且它依然经常出现在一些爵士乐队的节目单中。

  《忧郁的星期天》当时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节”,至少有100人因听了它而自杀,因而曾被查禁长达13年之久。关于作曲家本人创作曲子的动机,连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学家也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作者在临终前忏悔道:“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多的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来惩罚我的灵魂吧!”

  但这首歌确实很受欢迎,也经无数人的翻唱,版本也是无数,还是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歌声中的《忧郁的星期天》。

影片德文原版~
[wmv=360,65,0]http://www.fileden.com/files/2007/2/14/773125/trauriger%20Sonntag.asf[/wmv]

电影英文原版~
[wmv=360,65,1]http://my.hn8868.com/0419/000.wma[/wmv]

Sarah Brightman版本~
[wmv=360,65,0]http://hao123.gaoan.net/bbs/UploadFile/2004-5/20045615403467713.mp3[/wmv]

Bjork版本~
[wmv=360,65,0]http://www.snapdrive.net/files/383048/bjork_-_gloomy_sunday.mp3 [/wmv]

Billie Holiday版本~
[wmv=360,65,0]http://www.granjaloca.com/wp-content/archivos/Billie%20Holiday%20-%20Gloomy%20Sunday.mp3[/wmv]

陳慧嫻都有翻唱哦~
[wmv=360,65,0]http://file2.wang6.com/home/user2/2007-4-2/633110999744843750.mp3[/wmv]

还有N多人,比如Bjork,Sinead O’Connor,Sarah McLachlan啊。。。都翻唱过~~~


还有专门讨论这首歌,这部电影的中文网站哦~~~
http://gloomy.zkiz.com/

[/box][/box]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6-2 12:04 编辑 ]
作者: 阿迈    时间: 2007-5-22 23:42

这歌的旋律,够邪的了,建议半夜光灯,坐在显示器前面带着耳机听
作者: sunk1981    时间: 2007-5-24 07:26

都挺好,想看看,谢谢!
作者: 安静的发狂者    时间: 2007-5-24 10:53

茜茜公主小时候看过
窃听风暴也是vv推荐后看了
作者: 散漫格調    时间: 2007-5-24 10:56

阿 弄了那么多郁闷的歌 哈哈
作者: sunshine    时间: 2007-5-27 05:43

最近没有见vonvon,顶起来,期待更新!!!
作者: 42410634lu    时间: 2007-5-31 17:13

茜茜公主 就不说了..很经典!

其他的片子基本上都没看过!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31 21:09

[box=#33CCCC][box=#FFFFCC]



【德语片名】Die Blechtrommel
【中文片名】铁皮鼓,锡鼓,拒绝长大的男孩
【导演】Volker Schlondorff
【主演】Mario Adorf, Angela Winkler, David Bennent
【类型】剧情
【出品国家】德国
【出品年代】1979

  影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59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铁皮鼓》》(Die Blechtrommel),导演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忠实了原作荒诞、讽刺的基调,通过奥斯卡的视角,看到一个夸张和丑陋的世界。该片获得197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在1980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而君特·格拉斯本人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达到影像上的逼真,展示奥斯卡的视点,片中有多处从膝盖高度拍摄的镜头,以此把"成年人"的世界诠释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哑剧,甚至达到了荒诞的程度。这一切更像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是怪诞的提线木偶,他们有过分夸张的企图和言过其实的欲望。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为影片的荒诞和怪异增加了深度。铁皮鼓这一道具在影片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实它和奥斯卡所具有的的特异功能一样,蕴含着颠覆丑陋现实的意义。

        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父。母亲阿格内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出生了,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一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影评: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铁皮鼓》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象征体系,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后最大的疑问就是:铁皮鼓象征了什么?奥斯卡这个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么?

个人认为,作为和奥斯卡几乎同龄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奥斯卡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国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他们的逃脱与落网;而铁皮鼓与叫喊声则分别指涉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话语方式。个人以为,知识分子话语既有别于官方的威权话语,也有别于以生存利益为原则的民间民间话语,它应该是一种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利诱不为权倾的独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暗示了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奥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赶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于是有了奥斯卡的母亲。换言之,知识分子是在威权话语的逼迫下,民间话语以生存及享乐的原则下产生的。民间话语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层裙子的庇护下得以偷生,并最终下落不明。就奥斯卡本人来说,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怀疑,到底谁是他的生父?阿尔法德还是布朗斯基?这样的设计质疑了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道德基础和其合法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奥斯卡对出生的恐惧。然而,铁皮鼓作为信仰、良知、道德、正义的代名词引诱了奥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锡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强烈愿望(奥斯卡语)”,如同任何乱世下知识分子的产生总是有一连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于目睹了成人世界的无耻堕落,奥斯卡以一记逼真的假摔而拒绝成长。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奥斯卡将自己与民间话语中享乐原则区别开来,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话语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抢他的铁皮鼓/道义,他就报之以嘶喊的话语方式,以此来警醒麻木中的人们。在反抗了堕落了的民间话语之后,奥斯卡自然开始反抗起威权话语。学校和医院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奥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师的眼镜(同化符号)和医生的标本瓶(禁锢符号)。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蕴藏于人性中不为察觉的恶,那是他和几个孩子们嬉戏的场面,玩伴们残忍地将青蛙置于沸水中,向其中撒尿,并强迫奥斯卡喝“汤”;一边的成人熟视无睹地剥着兽皮。看来知识分子受迫害不仅是中国才有的事。

奥斯卡对民间话语的认知也体现在母亲安妮与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场戏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乐之时,镜头向上摇至一副装饰画,画的内容正是众美女在林中享乐。在目睹这一切后,奥斯卡冲上钟楼打起他心爱的铁皮鼓,发出他动人的嘶喊。

纳粹举行欢庆仪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奥斯卡用他的鼓声打乱了整个仪式的进行节奏,使之最后成为了一场无聊的狂欢。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达的是只要运用正义的力量,知识分子话语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构官方的威权话语。

奥斯卡在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话语压迫下奔逃着,他也向上帝提出过发问。他将鼓和棒槌交给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发问:“打鼓呀,你为什么不打鼓啊?”神甫却无情地终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现在攻打波兰邮局那场戏,奥斯卡试图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声终于压倒了他的鼓声,他的铁皮鼓也被高高的悬置起来,尝试着想要拿到它的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犹太人的玩具店被毁于一旦后,奥斯卡的脱逃以失败告终。

侏儒贝布拉是决定奥斯卡其后成长轨迹的一个人,与奥斯卡的鼓声和嘶喊不同,贝布拉的技艺具有充分的表演性,这使得奥斯卡意识到话语原来也可以用来作秀。他终于成为纳粹营前的一个小丑,臣服在威权话语的脚下。这令人想起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同流合污成为他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同时,面对玛利亚和戈莉拉的诱惑,奥斯卡终于也在男欢女爱的享乐中沦落了。在纳粹营房屋顶,众侏儒享乐的场面宣告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泯灭。在威权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引诱下,奥斯卡最终落网了。

影片最后,奥斯卡间接地杀死了无能的父亲,下葬的那一刻,奥斯卡决定重新开始长高,“儿子”投来的石块将其击昏,他跌落在父亲的尸体上。施隆多夫对知识分子的未来还是给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过影片表达了对第三帝国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讽的。知识分子的侏儒化不仅仅是二战中德国的问题,匈牙利导演萨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讲述的也是异曲同工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同样值得大多数沉默的中国人思考。

[/box][/box]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31 21:29

[box=#CC33CC][box=#CCFFCC]



与题材相似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相比,《何处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要明显胜出。该片获得了03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当之无愧。即使在整个电影史上,这也算得上是杰作。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还有张艺谋的《英雄》,呵呵,是不是有些讽刺?

【德语片名】Nirgendwo In Afrika
【英语片名】Nowhere In Africa
【中文片名】何处是我家
【导演】卡罗琳·林克Caroline Link
【主演】朱莉安·科勒Juliane Kohler, 梅波·尼尼兹Merab Ninidze, 卡洛琳·恩克兹Karoline Eckert
【类型】剧情
【出品国家】德国
【出品年代】2001

【简介】

◆内容简介:
  1938年1月,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沃尔特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洁塔带着5岁的女儿蕾吉娜告别家乡,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

  面对着生疏的面孔、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这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适应过程。原本是律师的沃尔特从头学起管理农场,而过惯奢侈日子的洁塔则不得不学会在这尚未开化的穷乡僻壤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背井离乡的忧愁令她逐渐心生怨气,夫妻间也愈发不和。而充满好奇的蕾吉娜却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大感兴趣,她迅速接受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孩子们交上了朋友,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也令她着迷。

  6个月后,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沃尔特甚至一度被关进一所英军营地。在一位英国兵帮助下,洁塔为他弄来了一张经营农场的许可证。蕾吉娜也进入了当地的英国人学校读书。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这里的时光也在或平静或不安的日子中流逝。他们学会了珍惜生活,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努力寻回昔日的自我和情感。特别是洁塔变得越来越独立,她重新确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战争终于结束,沃尔特得到了回法兰克福的工作机会,然而他却开始犹豫究竟是该返乡还是继续留在非洲,尤其是蕾吉娜已经完全融入了肯尼亚……

◆关于导演:

  德国女导演卡罗琳·林克首先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巴伐利亚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担任了许多电视和电影的编剧与助理导演。她在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毕业的作品在电影节上获奖。1992年,林克一边为电视台拍摄儿童片,一边为自己的影片《走出寂静》(Beyond Silence)编写剧本。直到1995年,此片方告完成,影片对失聪者的独特世界以及其与他人关系细致入微而又非感伤煽情的刻画带来了优美诗意,也为林克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9年,她成功地改编了儿童小说《冰淇淋的滋味》。林克非常擅长围绕儿童展开她的影片,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非对立而是互动的关系是她的影片中饶有趣味的一点。

◆关于本片:

  本片根据斯蒂芬妮·兹威格的畅销自传体小说改编,题材来自作者一家人在二战期间为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逃到非洲的往事写成。在原著中,兹威格是从自己的角度切入,描述了她的体验和记忆。而林克则认为小说最吸引她的是母亲洁塔这一人物的逐渐成熟,因此她的创作也以此为重点。在对非洲的表现上,林克很小心不让影片变成明信片景观的堆砌,而强调让观众和主人公感同身受地进入非洲、慢慢地发现非洲的真正魅力所在。

  影片在肯尼亚实地拍摄,尽管在这里拍比诸如南非等地风险更大、条件更艰苦,但为了可信度和气氛,林克和她的制片人毅然决定深入肯尼亚。倒霉的是,一场空前的大旱灾几乎令计划夭折,摄制组可以说是硬着头皮完成了拍摄。

  两位主演朱莉安·科勒、梅波·尼尼兹都是舞台出身,多年的戏剧演出使他们的表演功力都比较深厚。而科勒还曾凭借《埃米与加格尔》摘取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这也是她继《冰淇淋的滋味》后再度与林克合作。

  本片在德国取得了很高的票房,并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在内的5项德国电影学院奖。而继入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后,再次闯入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竞赛圈,无疑也多少表明了影片不凡的实力。

◆评论:

  不要期待看到一部德国版的《走出非洲》。尽管影片的题材总会令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走出非洲》《英国病人》之类经典的“非洲片”,但导演卡罗琳·林克很谨慎地避免陷入美景风光片+缠绵爱情故事的陷阱中。影片所展现的非洲不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异域风情,而是一片实实在在的土地,它对非洲风光的描写非常有节制和朴实,使之更接近于生活空间,而非旅游胜地。平凡琐碎的夫妻情感也代替了浪漫传奇的艳遇。整部影片并不以荡气回肠的史诗气势取胜,而是以细腻的刻画与细节呈现见长。

  战争仅仅是背景,人物变化的过程才是导演真正关注的。影片着墨于一个流浪海外的家庭无法割断的根脉和浓郁乡愁,家庭中的每个人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生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考验中的成长。在此间,他们的关系、他们对非洲的认识都在悄悄发生改变。在处理欧洲与非洲的关系上,它从欧洲人是如何去适应一种迥异的生活方式、风俗人情和文化传统的角度表现人与人之间,两种文化之间的张力。

  不足之处是蕾吉娜作为影片带领观众走入非洲最重要的角色,所花费的笔墨还是不够分量。导演的改编既要基本忠实于原著,又试图注入自己的思考,即突出洁塔的角色。结果影片虽然以蕾吉娜的口吻开始叙述,最终却是透过洁塔的眼睛来观察的,反倒弄得有些不伦不类。某些非洲原住民角色的塑造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box][/box]
作者: Stone0606    时间: 2007-5-31 21:41

看每一个介绍都觉得很想看的样子  都不知道该看哪个好了
其实一直很喜欢看电影的  无奈生活在一个小破地方 电影院都要拆了的样子  在家看太无聊
以后上大学一定恶补下电影  呵呵~
VV的帖子做的真有质量弄的都不好意思回帖了~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5-31 22:12     标题: 回复 #37 Stone0606 的帖子

石头还是高中生吗?
好小挖。。。呵呵~~~
感觉你蛮老成的哟~

个人觉得哈,不同时期看同一部电影,感觉也是不同滴。。。
等等推荐几部比较轻松诙谐的影片你~
作者: Stone0606    时间: 2007-5-31 22:15     标题: 回复 #38 vonvon 的帖子

呵呵  VV不知道我是高中生的吗?   过几天就高考了啊~~
老成?  这个…………算是夸奖吗? 哈哈  当成是好了  哈哈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1 13:19     标题: 回复 #39 Stone0606 的帖子

啊?
又是一个快高考的哦~~~
现在紧张吗?
呵呵~
提前祝你考出好成绩!!!:)))
作者: Stone0606    时间: 2007-6-1 14:09     标题: 回复 #40 vonvon 的帖子

但愿借VV吉言    呵呵
现在还可以吧  基本不是特别紧张  但要是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假的
考完好多计划呢  希望能正常发挥就好了~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1 22:07     标题: 回复 #41 Stone0606 的帖子

恩恩
正常发挥~~~ ^__^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1 22:31

[box=#009999][box=#CCFFFF]

今天来推荐几部比较轻松诙谐滴~~~



【德文片名】7 Zwerge – Maenner allein im Wald
【中文片名】七个小矮人
【导演】Sven Unterwaldt Jr.
【主演】Cosma Shiva Hagen, Nina Hagen, Boris Aljinovic
【类型】家庭/童话/搞笑
【出品国家】德国
【出品年代】2004



【简介】
七个小矮人住在魔法森林深处,那里没有女人居住,但当白雪公主来到了他们的世界,他们还是无法抗拒她那天真无邪的魅力。所以当邪恶的皇后绑架了她之后,就靠小矮人来拯救她了。


Nina Hagen和她的女儿~~~



Nina Hagen... 好夸张的动作哦~~~

vonvon小评:

片子有点无厘头(特别喜欢Zwerg Bubi,老可爱逗!还有那只Bluthund,老好玩滴!),主题曲好听(特别是大矮人们老唱的那首,还有那个老国王模仿女声唱的抒情短曲,当然结尾曲也是挺不错滴),公主很漂亮(脸有点象Catherine Zeta-Jonesen,嘴唇有点象Angelina Jolie,后来看了演员表,知道她叫Cosma Schiva Hagen)而且,Koenigin的扮演者竟然是Nina Hagen,我说哪能噶眼熟!Cosma Schiva Hagen就是Nina Hagen的女儿哦~~~


这个是小红帽~~~ 片头有出现~~~


【下载】
http://lib.verycd.com/2005/05/06/0000049596.html


2006年又推出了续集:



7 Zwerge - Der Wald ist nicht genug

这里有些适合手机观看滴小VIDEO~~~

http://www.filmplatz.de/video_podcasts/7_ZwergeTrailer.mpg.MP4

http://www.filmplatz.de/video_podcasts/7_ZwergeMakingOf.mpg.mp4

官网: http://www.7zwerge-derfilm.de/

[/box][/box]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6-1 22:38 编辑 ]
作者: Just.(Sir?    时间: 2007-6-1 22:37

恩..都是好电影..
很值得下下来..
等哪天有空了窝在家里看上一天....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1 22:46

[box=#CC6633][box=#FFFFCC]



德国10月票房冠军喜剧片哦~~~


电影简介:

        红泥巴村,大盗贼霍深布鲁茨抢走了奶奶的咖啡磨。卡斯佩尔和小伙伴赛博尔决心抓住大盗贼,找回咖啡磨。警官迪姆摩瑟尔总也赶不上他们俩。

        在路上,卡斯佩尔被邪恶的魔法师抓住,作了他的苦工。赛博尔被大盗贼抓住,成了勤杂工。卡斯佩尔救了小仙女,然后和赛博尔重聚,抓住了大盗贼,消灭了魔法师。


中文名 大盗贼
片 名 Der Rauber Hotzenplotz
年 代 2006
国 家 德国
类 别 家庭/喜剧/犯罪
语 言 德语
片 长 90 Min
导 演 Gernot Roll
主 演 Armin Rohde .... Rseuber Hotzenplotz
    Martin Stührk .... Kasperl
    Manuel Steitz .... Seppel
    Rufus Beck .... Petrosilius Zwackelmann
    Katharina Thalbach .... Frau Schlotterbeck
    Piet Klocke .... Wachtmeister Dimpfelmoser
    Barbara Schoeneberger .... Fee Amaryllis
    Christiane Hoerbiger .... Grossmutter
    Paul Maar .... Assistent des Fotografen
    Armin Maiwald .... Fotograf

电影下载:

http://so.xunlei.com/search?sear ... amp;page=1&id=2


vonvon小注:

其实这个是德国儿童文学大师Otfried Preußler创作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童话故事,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成过8集的木偶剧. 具体可阅http://blog.sina.com.cn/myblog/a ... id=40dc2f5e0100039a





至于那个童话故事, 我倒是没有看过, 好象这个大盗贼还是一个系列故事呢~ 还分大盗贼第一次出现,大盗贼第二次出现,大盗贼第三次出现... 而这部影片则是把其中的几次出现并在了一起.

Armin Rohde扮演的大盗贼还是蛮惟妙惟俏的,




这个男巫师的眼睛竟然是绿色的一刚。。。




片中的两个小男孩。。。很逗哦~~~





女巫和警察





这个就是导火索啦。。。大盗贼Hotzenplotz偷了老奶奶的那个会唱歌的Kaffeemühle




可爱的警察拿着鸟笼,其实里面那只鸟就是大盗贼啦。。。




大家合力把大盗贼绑了起来~~~  



还要多谢这只鳄鱼样的狗狗。。。

[/box][/box]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6-1 22:48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1 22:50

卡卡
乘着六一,放些比较好玩的德文片片上来和大家分享~~~
作者: 头号公敌    时间: 2007-6-2 03:54

铁皮鼓也是德语的吗??????
作者: Stone0606    时间: 2007-6-2 07:34     标题: 回复 #46 vonvon 的帖子

但看介绍就觉得这两个挺搞笑的
哎   可惜现在看不了  55555…………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2 12:08     标题: 回复 #47 头号公敌 的帖子

是啊...
原版是德文的
当然也不排除你看到的是英文原文的
就象很多好莱坞影片译成中文一样~~~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2 12:09     标题: 回复 #48 Stone0606 的帖子

哈哈
石头换了张自己的pp哟~~~
作者: Stone0606    时间: 2007-6-2 12:15     标题: 回复 #50 vonvon 的帖子

呵呵  前几天自己拍的  死Allen要看 索性帖上来了
笑的那么夸张   有那么奇怪吗?
不过自己也觉得照的很奇怪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2 13:05     标题: 回复 #51 Stone0606 的帖子

呵呵
蛮好滴...
是在做“嘘”的手势还是?
作者: princesmile    时间: 2007-6-2 13:06

哇 竟然有罗拉快跑的曲子 太好了
作者: Stone0606    时间: 2007-6-2 13:51     标题: 回复 #52 vonvon 的帖子

是有点涵义啦  呵呵  一个类似想念的手势  哈哈~
作者: 头号公敌    时间: 2007-6-3 02:13

麻烦vv掌门给个罗拉快跑以及bjork版黑色星期天的下载链接
万分感激
作者: oUOu    时间: 2007-6-3 10:44

解剖一二部都是出自于德国吧。。。

当年在读大学的时候看的

当时可是超喜欢呀。。。。
作者: pheebs    时间: 2007-6-3 19:38

香水
很好看啊.是德国的吧~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4 20:52



QUOTE:
原帖由 头号公敌 于 2007-6-3 02:13 发表
麻烦vv掌门给个罗拉快跑以及bjork版黑色星期天的下载链接
万分感激

点文字下载:

罗拉快跑...

bjork版黑色星期天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4 20:55



QUOTE:
原帖由 oUOu 于 2007-6-3 10:44 发表
解剖一二部都是出自于德国吧。。。

当年在读大学的时候看的

当时可是超喜欢呀。。。。

我好象米有看过哦...
oUOu推荐下挖...
是恐怖片吗?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4 21:00



QUOTE:
原帖由 pheebs 于 2007-6-3 19:38 发表
香水
很好看啊.是德国的吧~

是挖,是挖...
记得去年底也有在论坛上推荐过
好爱的哟~~~
当时读过Patrick Süskind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台湾翻译为徐四金) 的同名小说《香水》(Das Parfum),很是稀饭~
后来Tom Tykwer,也是罗拉快跑的导演把她拍成了电影~~~
爱挖爱..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4 21:19

[box=#CC33CC][box=#CCCCFF]



德文片名: Das Parfu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英文片名: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中文片名: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导演: Tom Tykwer
主演: Dustin Hoffman , Alan Rickman , Sara Forestier , Sam Douglas , Corinna Harfouch , Rachel Hurd-Wood , Karoline Herfurth , Carmen Contreras , Paul Berrondo , Alba Fer , Carlos Gramaje
分类: 惊悚 / 剧情
时长: 110分钟
2006上映

◎简  介 

剧情:

这将是最完美的香水。 以少女的绝妙体香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为主干, 他将用这瓶香水,把她们的美永永远远地收藏……

一个从出生身上就完全没有味道的男子葛奴乙,却是个嗅觉天才,他能制造出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杰出香水,这些香水的制作方式和一般的并无不同,唯一差别之处,是他所使用原料—处女的体香,只要是葛奴乙挑选中的女子,他便不计一切代价将她杀害,将新鲜的尸体身上的香味用来作成香水的材料,让这个香味永远只专属他一个人……

幕后:原著小说及情节

本片改编自德国作家Patrick Süskind(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畅销国际的小说《Das Parfum-Die Geschichte eines M?rders》(英译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香水--一个杀手的故事)。

原著小说自1985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四十种文字;作者也因此成为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小说致力于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理想、道德、价值观及审美倾向等诸方面因素,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的作品。男主角格雷诺耶的偏执恋情最终宣告破灭,这是本片的要义所在,导演汤姆·提科威尔介绍道。

“对于格雷诺耶来说这完全是自然的。起初,当他遇上他心仪的女子,他全身心地为之倾倒,但结果注定是要一败涂地。这是这个故事的基本主题,人们很容易理解。这并不完全是一个幻想世界里的怪人怪事,主人公意外地拥有奇异敏锐的嗅觉,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在讲述一个男人的故事,他非常地孤僻,是传统文学作品或者叫座影片中的某个人物,这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这种孤独的痛苦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不可能的改编

斯坦利·库布里克曾想改编原著小说,却最终因觉得它无法被拍摄成电影而作罢。正是这样一部小说,深深吸引着众多制片人,其中也包括《Downfall》、《The Neverending Story》、《The Name of the Rose》等片的德国重量级制片人Bernd Eichinger,他长久以来一直梦想把它拍成电影,但小说作者Patrick Süskind是出了名的挑剔怀疑,很长一段时间都拒绝出售其电影改编权,直到2001年,Süskind终于决定把改编权交给Bernd Eichinger。全片拍摄的难点在于对于“香味”的表达,以及“嗅觉”怎样演绎,使观众可以通过屏幕来体察,相对于电影来说文字阅读可能更能体会。

关于导演

在影片筹备初期雷德利·斯科特曾被定为导演。蒂姆·伯顿也曾是导演人选之一。对此片表示兴趣的导演还包括米洛斯·福曼和马丁·斯科西斯。最终小成本奇迹《疾走罗拉》的制造者汤姆·蒂克威成为本片导演,这部合拍片获得了德国北莱茵西发里亚邦电影基金会以75万欧元资助,总投资达5000万欧元,这次蒂克威的预算足以完成这部德国背景的另类制作所需的电脑特效。

汤姆·蒂克威希望能吸引众多观众,达到这一目的靠的不是主人公的怪异性格,看点在于,原著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深邃的思想含义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说:“作者聚斯金德为这个人物巧妙安排如此多‘面’是很异乎寻常的设计,就此来说,人们在这个人物身上发现了什么共性,那是绝对可能的。他身上具有自古以来的矛盾: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推销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社交之中都多多少少的有这样的问题,需要在社交中推销自己,而又无所适从,逐渐在研习中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

关于演员

男主角正冉冉升起的年轻英国戏剧新星Ben Whishaw出演,他在独立影片《My Brother Tom》中的表演为其赢得了不少称赞和奖项,其在伦敦剧场界更以哈姆雷特一角引起轰动。影片的明星阵容包括艾美和金球奖得主,也是我们熟悉的出演了《哈利·波特》、《理智与情感》等影片的“斯内普教授”--英国演员阿伦·瑞克曼。两届奥斯卡得主、老牌影星达斯汀·霍夫曼的在片中饰演男主角年迈的意大利籍香料师傅,则是影片另一大看点。

http://www.parfum-fan.de/

[/box][/box]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6-4 21:46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4 21:27

[box=#990000][box=#FFCCCC]



片名:香水 ( Perfume : A Story Of Murderer )
類型:驚悚、謀殺、懸疑
片長:148 分鐘
分級:限制級
導演:湯姆提克威 Tom Tykwer ( 羅拉快跑 )
演員: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 親家路窄 )
   亞倫瑞克曼 Alan Rickman ( 哈利波特1~5 )
   瑞秋哈伍德 Rachel Hurd-Wood ( 小飛俠彼得潘 )
   班維蕭 Ben Whishaw ( 雙面任務 )
發行:福斯
上映:2006 / 12 / 8 (台湾上映日期)



劇情簡介:

★德國作家徐四金的經典暢銷驚悚小說改編!
★被譯成42種語文版本,全球銷量突破1500萬冊!

這將是最完美的香水。
以少女的絕妙體香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為主幹,
他將用這瓶香水,把她們的美永永遠遠地收藏…

一個從出生身上就完全沒有味道的男子葛奴乙,卻是個嗅覺天才,他能製造出全世界最獨一無二的傑出香水,這些香水的製作方式和一般的並無不同,唯一差別之處,是他所使用原料—處女的體香,只要是葛奴乙挑選中的女子,他便不計一切代價將她殺害,將新鮮的屍體身上的香味用來作成香水的材料,讓這個香味永遠只專屬他一個人……。



背景簡介:

葛奴乙 ( 班維蕭 BEN WHISHAW 飾 ) 1738年出生於巴黎骯髒的魚市。他很小便明白自己的嗅覺特佳,原本在工作環境的鞣皮場工作,後來因緣際會當起了調香師鮑迪尼 ( 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飾 ) 的學徒。葛奴乙很快就超越師父,而且一頭栽進香水的世界,更離群索居。一心想保存人類體香的他,不擇手段殺害香味迷人的年輕女子。葛奴乙後來更認識美麗的珞兒 ( 瑞秋哈伍德 RACHEL HURD-WOOD 飾 ) ,他認為後者擁有一股超凡的香味。在城裡不斷傳出離奇謀殺案之際,蘿拉的商人父親里希 ( 亞倫瑞克曼 ALAN RICKMAN 飾 ) 擔憂自己女兒的性命也危在旦夕。一段父愛與致命執著的追逐遊戲便於焉展開…

柏恩伊欽格 ( Bernd Eichinger ) 與湯姆提克威 ( Tom Tykwer ) 改編著名小說家徐四金的作品。劇本由柏恩伊欽格 、湯姆提克威與安德魯柏金 ( Andrew Birkin ) 合寫,主角是英國新秀班維蕭、金獎影帝達斯汀霍夫曼、亞倫瑞克曼及新人瑞秋哈伍德。德國製片柏恩伊欽格於2001年取得電影改編權,這部小說原著首先在1985年出版,目前已被譯成45種語言,甚至還有拉丁文版本。

以上,轉自 Yahoo! 奇摩電影 - 香水介紹



转贴 - 观后感

 上個星期我去電影院看「香水」這部電影,頗多感觸可以與大家一同分享。這部電影不論是在人文上、藝術上,甚至是商業上都呈現了一定份量的價值。整體上來看,將德國名小說家徐四金的經典驚悚小說改編在大螢幕上呈現是頗為成功的。因為「香水」僅能透過嗅覺去具體地感受,而這部電影的導演湯姆提克威 (Tom Tykwer)卻試著把嗅覺上的香味以視覺的方式來表達,也另外添加許多不同層面的元素,讓每個觀眾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觀點去體驗不同的情境。

 故事的大綱發展如下:男主角葛奴乙(班維蕭Ben Whishaw飾)1738年出生於巴黎骯髒的魚市,他的母親原本以為他是死嬰而將他丟棄於魚內臟穢物堆裡(他母親先前已經有過幾次的經驗,所以沒有預期這次生產下的活嬰)。後來他新生命誕生的哇哇哭聲卻成了他母親的喪鐘,因為人們誤會他母親是個殘忍狠心丟棄嬰兒的媽媽,他母親因此被控謀殺罪而上了絞刑台。他成了孤兒,也理所當然地被送往當地的孤兒院。嚴格講起來當時所謂的孤兒院根本就不算是孤兒院,比較像畜牧場一樣,孤兒長大就會被當成牲畜一樣被賣去當奴隸。此外,孤兒院一點人情味也沒有,感覺還蠻像地獄的,因為孤兒院其他年長的兒童還曾經想殺害他,因緣巧合之下他逃過了一劫,只因孤兒院的院長會「保全」買來投資的「商品」。

 葛奴乙長大之後就被賣去鞣皮場當勞工,卻在一次與工頭去城裡銷售皮革的機緣,開啟了發揮自己天賦的機會。因為遇到了調香師鮑迪尼(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飾),他初次表現嗅覺靈敏的能力,他僅憑著嗅覺的記憶就複製出了當時廣為貴族喜愛的香水,也破解了調香師鮑迪尼同業競爭對手的秘方,此舉讓他得以拜師學藝。鮑迪尼也因為有葛奴乙的協助重振了過去的名聲,業績蒸蒸日上。葛奴乙也從鮑迪尼學到了一些配製香水的技術,並且很快地超越了師父,而且一頭栽進香水的世界,最後更離開了師父,打算自行闖出一番天地。

 由於葛奴乙一心想保存香味皆不得其要,後來在無意中習得以動物油脂保存香味的方法技術之後,更開啟了他殘忍殺害年輕女子的行徑,只為了能保留少女的體香,進而調製他自己獨門的香水。葛奴乙後來更認識美麗的蘿拉(瑞秋哈伍德Rachel Hurd-Wood 飾),他認為蘿拉擁有一股超凡的香味。在城裡不斷傳出離奇謀殺案之際,蘿拉的商人父親里奇斯(亞倫瑞克曼Alan Rickman 飾)擔憂自己女兒的性命也危在旦夕。一段父愛與致命執著的追逐遊戲便於焉展開,然而最後葛奴乙還是從蘿拉身上取得了第十三款(最後一款且最為重要的一款)香味,也因此他卻遭到逮捕,並被宣判了死刑。

 整齣戲最後讓人感到意外的結果是:葛奴乙最後卻不是死於劊子手的手裡,他是死在家鄉人們的「口裡」,他等於被當手扒雞一樣地被家鄉人們生吃活吞。會有這樣的結果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他調製的獨門香水(事實上是集眾多少女生命調製成的香水)迷惑了眾人,原先恨之入骨的人群因為聞到了香水都失去了理智,以為葛奴乙是來自天堂的天使,而天使的香味讓他們在情感上無法接受天使事實上是滿手血腥的惡魔,葛奴乙因此得以脫逃。而眾人甚至集體袒裎交歡,就連主教也不例外,往如置身天堂!回到了出生地點的市場,人們也因為香味露出了猙獰的獸性,就把他吃了,最後這樣的結果頗為驚悚,也算是戲劇性的結束。

 其實我覺得導演有刻意要營造一些巧合,彷彿有些隱喻。例如:劇中幾位在葛奴乙不同生命階段有主宰能力的人都因為葛奴乙的離開而死於非命,包含母親丟棄他而被絞殺、孤兒院院長賣了他而遭強盜謀財害命、工頭賣了他而意外落水死亡、調香師任他離開而在睡夢中死於房屋倒塌等,說他是災星並不為過,因為跟他接觸的人都不得善終;然而說他是保命符好像也說的過去,因為控制著他的人當時都過的不錯。感覺起來就像水一樣,能載舟亦能覆舟,就看以怎樣的觀點詮釋。

 此外,電影中導演似乎特別鍾情於紅色,例如:紅色的玫瑰花(可以用蒸餾的方式保存香味,不過蒸餾法不適用於人的體香)、賣水果的紅髮女孩(葛奴乙第一個殺死的女子,無意中的狀況,她誘發了葛奴乙想要保存體香的動機)、紅髮的妓女(葛奴乙首次成功地以動物油脂保存了體香)及紅髮的蘿拉(葛奴乙最重視在意的女子,因為她最美麗,應該會有最棒的體香)等。紅色象徵熱情,一如葛奴乙對於追求香味的熱情;紅色代表危險,跟紅色有關的人與物都逃不了葛奴乙的魔掌;紅色是血腥的顏色,葛奴乙的絕世香水,是建立在多少無辜受害少女的生命!

 最後我覺得印像最深的是絕世香水帶給葛奴乙的生與死!這讓我聯想到政治梟雄的宿命!一代梟雄可以因為極具煽動的個人魅力(絕世香水)讓所有的人中了蠱一般地失去理智,即使是惡貫滿盈的魔鬼也可以被看待成天使,只因為他擁有來自天堂的香味!這很像現在台灣的政治縮影,因為整個社會陷入極端地不理性成熟,只問立場不問是非。不過,人世間有趣的事情就是:沒有一個人能永遠主宰一切!即使葛奴乙因絕世香水被盲目的人群視為來自天堂的天使,他最終還是被盲目的人群所吞噬,一如歷史上每個時代的風雲人物,最終總是如天邊劃過的流星,我想這應該是最公平的安排吧!
 
 這部片蠻有意思的,希望還沒看過的人可以找時間去欣賞。看過的人,也希望能仔細地去品嚐分析電影中導演所想要呈現的意念。

[/box][/box]

[ 本帖最后由 vonvon 于 2007-6-4 21:37 编辑 ]
作者: 散漫格調    时间: 2007-6-4 21:32

结局太有趣了 我觉得好意外 不过这一切 在没看过书的情况下

[ 本帖最后由 散漫格調 于 2007-6-4 21:35 编辑 ]
作者: vonvon    时间: 2007-6-4 21:41     标题: 回复 #63 散漫格調 的帖子

哈哈
的确是蛮忠实于原著滴~
推荐啦...
一般世面上多的是英文和法文版滴~
不过那个男滴的确bt...
作者: 活着    时间: 2007-6-4 22:30     标题: 回复 #64 vonvon 的帖子

我拿它当三级片看,我到是觉得挺恶心的
我指香水 ( Perfume : A Story Of Murderer )
作者: eadou    时间: 2007-7-3 03:22

支持。。。。。先顶后下
作者: 爱乐猪    时间: 2007-8-12 18:24

哈是战争提材滴片子哈,,俺比较肤浅,不太找这些看,呼呼,改天也尝试看看吧
作者: 一知半解    时间: 2007-8-26 21:23

《欧洲,欧洲》是不是德语片?至少是德国片,不知大家看过没有,是一部二战经典电影,扣人心弦,感人至深,不看可惜!
作者: wmwendy    时间: 2007-8-29 19:44

<滑动门>网上搜不到的说...  不过听剧情感觉应该是很不错的片子.   我记得以前很早看过一部侦破电影. 讲的是一个大屋子里死了人, 结果警方就开展调查.  你们知道吗? 那个故事竟然有五个不同的结局.  导演给所有在场的五个犯罪嫌疑人全都设置了一个做案动机以及犯罪经过. 但~~ 故事最后播放的真正的大结局,  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哈哈... 真的让人印象很深刻!  
<铁皮鼓>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那部电影的剧情介绍.  呵呵...  这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电影, 也曾获奖无数. 我想想...  对于丁点大的我来说,  这部片子最让我难忘的是: 当男主角向女主角求婚的时候,  用他非同寻常的嗓音(比海豚音可强得不是一点点!),  在餐厅的玻璃杯上刻出了一个心型的裂痕.    这应该也算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影片吧?  
作者: wmwendy    时间: 2007-8-29 19:52



QUOTE:
原帖由 活着 于 2007-6-4 22:30 发表
我拿它当三级片看,我到是觉得挺恶心的
我指香水 ( Perfume : A Story Of Murderer )

那足以说明你心术不正!   哈哈...  

他又没对那些女人做什么,  你是怎么想到三级那里去的呢?  汗~~~  我和你完全不一样, 有时候我居然还觉得, 他摆放尸体的姿势多少还参照了一点艺术雕塑的造型,  有那么一点美感在里面呢.

看样子我的心术也不太正. 罪过罪过~~  

[ 本帖最后由 wmwendy 于 2007-8-29 19:53 编辑 ]
作者: oUOu    时间: 2007-8-30 22:17

VON推荐的都不错。。。香水一定要搞长碟来看。。。剧情蛮吸引偶的。。。嘿嘿
作者: 散漫格調    时间: 2007-9-8 11:40

还有没有新的阿?
作者: 杰妹儿    时间: 2007-9-8 20:08

我看了窃听风暴~~~~
还是很感动的。
作者: 摩可那    时间: 2007-12-1 17:24

哇..我要去看看了..看來都很棒的樣子




欢迎光临 至爱音乐论坛 (http://103.140.127.15/)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