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
意大利著名文艺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关于这句话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因而有很多版本的误解。从我最肤浅的理解里来看,我想大概是说所有的当代史不过是历史的重现吧。历史以某种规律不断地重演。之所以想到这句话,是因为听说《金陵十三钗》经历了从短篇到中篇再到长篇的修改,不断地加入宏观背景,加宽宏大叙事。
对于那一段历史,实在是左右为难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对待,总害怕一不小心就站错了队,因而它也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凭后人们去拼凑去组合,以每个读者自己的学识与背景组合出不同的篇章。尽管记录已经如此之多,然而再多的文字和影像大概也不足以将那一天的故事说尽,更何况是那么一段风雨飘摇的日子。因而空白之处也就足够我们想象。还依稀记得小说里说到那天的景象,整个南京城笼罩在一片死寂里,只有长江水亘古不变地涌动着。想想六朝古都被许多文人称为忧伤之城的今日种种,忍不住想在脑袋里复原那一天的场景,然后在中间画一条轴线,作一幅对比图。
历史的意义大概也部分体现在这里吧。
Matthew Barber - Easily Bruised
然而这不是一个讲述历史的故事。或者说,它的切口很小。一群青楼女子在炮火追击的时刻躲到一所教会学校里,最终替一群女学生受死的故事。青楼女子常见,战争也常见,战争里的青楼女子倒不那么常见,并且还是青楼女子与教会里干干净净的好人家姑娘这样强烈而分明的对比。
小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除了别别扭扭的书娟,就是豆蔻。尤其是她和浦生私定终身,却在第二天被日本兵杀害的最终命运。我不知道每个人对于美好的定义是什么,但是在我的定义里,能挨过生命的苦海,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眼神,是一个人最漂亮的时刻。比如豆蔻和浦生在那个夜晚描绘未来的样子时,文字里的他们看起来竟然像是镀上了一层光芒,因为向往与单纯,从而崇高与祥和。看到那里,忍不住想要歌颂些什么。然而幸福戛然而止。命运的曲线从来陡峭,猜不透。
记得书娟说过一句话,她说她最害怕的不是被qiangjian,而是在目睹了qiangqian的图片和听到了那些故事的时候,她发现在日本兵的身体下,所有的女人都一样,管你是青楼女子还是好人家姑娘,当你被迫敞开双腿供他们寻欢作乐,你们就没有分别了,这才是她心中最幻灭最如鲠在喉耿耿于怀的事情。如果把她和玉墨这样的女人混为一谈,她宁愿自沉长江。所以她益发痛恨她身底流下的那些让她和少女期泾渭分明地划分开的初潮,这让她羞耻,让她觉得是与某种美好的决绝,与某种肮脏狼狈为奸的开端。
Blur - Coffee & TV
好人家的姑娘这种脸谱化的人物真是最不遭我待见的群体。人的矜贵与否并不赖于出身或是教育。很多作品里作者用了多到累赘的笔墨来写这种对于另一种人生的想象。十三钗里玉墨也一样。她扮大家闺秀想和书娟平起平坐。甚至只是期待大小姐的一个白眼,她都没法做到,最后她决定还是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妖媚地扭动自己的腰肢,竟也在那疯狂的扭动里获得了一丝快感。而大小姐们呢?其实她们早就对这些青楼女子们生起了兴致,甚至模仿她们说话。她们也不是不向往。只是她们与她们的道不相同,因而只能将所有的另一重身份的想象放到内心里,然后用鄙夷来搪塞。都没什么。人性本来如此。不虚伪不伪善就不会是人性了。
到最后会发现,其实所有的故事已经没有分明的中心思想。事情就是这样,人性就是这样,在那个时候角色们就是选择了这样,每个人循着自己的道走一条无法预见也没法回头的天路,读者只要去读,去筛选自己所看到的命运就可以了。不需要宏大,不需要主题,不需要抒情。
Benjamin Francis Leftwich - Shine
对于严歌苓的说故事能力,不需要有一丝怀疑。看看这么多年改编的影视作品就能窥见一斑,连频频遭遇滑铁卢的陈凯歌都能因为一部《梅兰芳》而挽回了部分口碑从而保住了晚节,当然可以想见这部十三钗一定是个层峦叠嶂的好看的故事。历史、人性在某个坐标上汇合在一起,标注下一个点,成了我们对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的悲怆想象。
不需要去说“商女也知亡国恨”这样的宏大主题。尽管她们去赴死,为了代替某种看起来更高贵的人生,但我不觉得这是她们对另一种人生的谄媚。她们只是在做自己觉得可以去做的事情。说不定她们心里对那些上流社会的小姐有着打心眼里的不屑呢。
最终当我从小说跨越到电影时,因其给予我一种较高的期望值,只是影片上映一周以来我辗转奔波并无闲暇;又因其好评如潮,令我有些按捺不住,于是今晚走进了影院。但是,我深深失望了。
Avalon - California
片名是“金陵十三钗”,又以书娟的口吻来叙述,实际上虚构和塑造了一个美国人,一个殡葬师约翰。约翰,完全是好莱坞电影的英雄模式,小偷、无赖最后成长为英雄在好莱坞电影屡见不鲜。约翰,初始的形象即是个见钱眼开的、乔治眼中的“二流子”,最后在人性的感召下一步步变为“神父”,拯救了自己的心灵,也拯救了教会女学生。我知道,约翰是小说原著中几个教父以及女医生惠特宁的人道主义综合体。遗憾的是,这种个人式英雄主义于情于理上皆未站得住脚,在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美国人能做到的是中立者立场的明哲保身,能够站出来对日本禽兽据理力争乃至呵斥疾呼已是难能可贵了,不可能扮演救世主形象。实际上,读严歌苓小说时,那个安全区女医生惠特宁的塑造,已令我深深震撼了。小说提及,南京大屠杀之后,惠特宁由于目睹了日本人的兽行,精神上濒临崩溃,之后就患上了抑郁症,回国两年后就自杀了。
由此可见,金陵十三钗,只是一种躯壳,电影镜头并未探触及那十三个卑贱女子的内心和灵魂的细微之处。于是,在电影中始终充斥着一种矫情和伪人性。第一处矫情的地方就是豆蔻和香兰,一个要返回妓院取三根琵琶弦,另一个去取耳坠子。取三根弦,是为了弹唱给奄奄一息的浦生听;取耳坠子,更不可信。小说里,豆蔻是为了救活浦生到安全区拿药的,之后的悲惨境遇令人唏嘘,尤其被惠特宁救活之后癫狂情状更令人摧肝裂肠。而电影中,所谓抚慰灵魂的浪漫主义行为,留给观众的印象并不浪漫,而是愚蠢。第二处矫情,是妓女们代替女学生去赴庆功宴。这里要提醒一下,金陵十三钗,其实是十四钗,豆蔻和香兰死后,剩了十二个。但小鬼子清点学生人数的时候点了十三名,于是得自圆其说,让陈乔治“男扮女装”顶一个。编剧是要设局设套,把观众吸引进某种情境,但这个局这个套,更像是一个泥坑,编剧自己陷进去了,不但难以自圆其说,更有可能一下子被庆功宴上兽性大发的鬼子识破,从而殃及女学生。试想,约翰开走的是一辆破卡车,鬼子是轻易就能追上的。第三处矫情是玉墨们的琵琶弹唱《秦淮景》,当初接客的招牌唱段,在教堂里、赴死前,唱给一帮女学生们听,究竟是什么意味呢?是要让孩子们记住她们,婊子并不都是风骚淫荡的,还是有情有义的?从此消除人们对妓女的偏见?仅仅如此,《金陵十三钗》的审美视角未免狭隘而空洞。再回到小说吧,小说里的十二个妓女,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并非是因为女学生们“为洁身而跳楼”的行为使然,而是从一开始为了自保,然后目睹国军官兵的挺身而出,目睹美国教父的道义爆发,是一步步地做出的自觉选择,是“装扮”好了后的一种群体性慷慨。小说中,玉墨临去冲着书娟投去的一瞥微笑,令人断魂。
Team Me - With My Hands Covering Both of My Eyes I Am Too Scared to Have A Look at You Now
从人性的角度说,在南京大屠杀中,每个人都命如蝼蚁,无论是学生还是妓女,都是活生生的性命。电影添加设置了“女学生跳楼”一笔,实际上就是编导告诉观众,妓女们该要站出来了!这种人性,其实是伪人性,是人为地逼使妓女们代替女学生们去献身赴死。妓女们该死吗?是因为她们的卑贱,就该死?电影里的潜藏着的解释是,反正是妓女,接客是她们的老本行,可以承担起被蹂躏的使命。这就有点可笑了,妓女就该被强奸被轮奸吗?一个“该”字,把伪人性命题以煽情的方式放大到了极点,也荒诞到了极点。
读小说时,我曾为妓女们做出的自觉的赴宴选择而动容落泪,那是她们的灵魂世界经过挣扎和洗礼后的抉择,是对生命和尊严惨遭凌辱虐杀的抗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崇高。而看完电影后,我甚至觉得,小说被电影强奸了。
真的不需要那么矫情的自圆其说,越去圆,越难圆。圆到最后,反而使得小说原有的感染力支离破碎。于是,影片到了最后,金陵女子不幸沦为了配角式牺牲品,只为了突出好莱坞影帝扮演的约翰完成一种个人主义英雄的使命。恰恰这种个人主义英雄的塑造,也是不饱满的。影片泡制了一段好莱坞式的“生死爱情”——约翰与玉墨的灵与肉的结合,甚至约翰还可笑地说出了“我一定要找到你,带你回到我的家乡”诸如此类的台词,约翰说这样的话,一定是脑子有坑。这样的爱情,不但落入俗套,而且毫无价值,以至于到了“死别”的一刹那,两人都那样的冷静,似乎应验了“不为天长地久、只为曾经拥有”的一般层面情感。
Andy Davis - Wrecking Ball
影片不但有一个美国的个人主义英雄,也有一个国军的个人主义英雄:佟大为扮演的教官。佟大为确实很出彩,但那种“同归于尽”的壮烈,远不如小说里那五个国军伤兵的群体塑造精到。当那五个伤兵一个个走出教堂面对鬼子的枪口的时候,他们的塑造就完成了。乍看是一种“不抵抗”,实际上这种不抵抗就是在最好地保护教堂里的女学生。抵抗,在那时那刻是编导的意淫;走出去,就是最壮烈的形象。
总之,一部投资巨大的所谓视觉盛宴的影片,充其量只是好莱坞模式的复制,视觉的冲击力无限制夸大,远不如对十三个金陵妓女涓涓细流般的内心动作的描摹、刻画来得更加真实动人。影片一味地用各种“场面”试图“震撼”观众,但那种仇恨的激发却使得观众倍感压抑。我觉得,“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作品,并不只是要激起国人的仇恨,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国人自强不息。这种唤醒,小说做到了,电影却做不到。可能是小说原著已经深深感染了我,以至于我无法被电影打动。张艺谋的电影,我还是喜欢《菊豆》、《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乃至《山楂树之恋》,小而见大。《金陵十三钗》之“大”,并未在我心田留下烙印,甚至误读并消解了小说的意旨。
误解别人一直是人类的强项。
White Apple Tree - Sleep
Westlife - You Don't Know
文字:Naisy
配图:小艾
音乐:小艾 2012.01.17 |